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败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师德比其它的职业道德要求更高,必须要培育爱党、爱国、爱教、爱校、爱生的职业感情,形成忠于职守、为人师表、心灵高贵、淡泊名利、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职业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教师”这个崇高的字眼,才能做好教育这份神圣的工作。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是一本无字的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师只有“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道德情操、始终保持扎实学识、始终秉持仁爱之心”(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到北师大提出的“四有好教师”标准),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学生提供成长示范,帮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
教师的角色定位、社会责任高于其它职业,其仪表、言行、修养会影响其教育对象和社会公民。师德之德远远高于一般道德范畴。西汉学者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精神风范和行为习惯教育学生、感化他人、辐射社会对创建良好社会环境影响深远,会有力地推动社会风尚的进步。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论述人应具有的才能和品德的关系时说:“才,乃德之资也;德,乃才只帅也。”据此,司马光将具有德才的人分为四类:才德全尽者,谓之圣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德才全无,谓之愚人。我们为师者,应该也必须做到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
在座的都是在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们,大家都知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技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些都是衡量教师的普遍标准。从目前社会上的称谓来看,“老师”二字,从字面上理解,“老”代表了育人,“师”代表教书,先成人,后成才。教知识,答疑解惑,使学生受益一时;育人,言传身教,使弟子受惠一生。
对于教师,有许多无比崇高的称谓:如红烛、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我们前面也从理想层面对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提出了远高于一般人的要求,许多老师就会问:“那我们的师德师风方案乃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为什么强调的都是‘不许歧视、侮辱学生;不许推荐暗示学生参加社会培训学习;不许索要、接受家长钱财’等等?”不要说教师应该做到这些,凡为正人君子者,都应该具有这些基本品质。
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从高处着眼和低处着手的关系。我们只有在自己的从教生涯、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时时处处在处理每一件事情时提醒自己:我有一个标签,我是一名人民教师。这样,才能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在生活的苟且中,走向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