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示范性高中复评的反馈建议并结合上学期学研工作的开展情况,学研处确定的拟研讨问题:
3.如何实现以“驱动问题”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学案编写质量
总体工作思路:以“提高集体备课效益”为中心,以“教学问题课题化”为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驱动问题”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学案编写质量。
1.存在问题:一天的集体备课,通常第一个时间段效率比较高,集中解决一些学科教学问题及学案编用问题,其它时间存在作业批改、个人备课、集体聊天、社会性事务处理、中途脱岗外出等现象;另外,在集体备课这一天通常在晚上还安排了课。这样的一天老师们会产生“耗时”、“疲惫”、“抱怨”等不良情绪。
(1)明确效益的概念:“效益”是指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占用、劳动消耗与获得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
丰富内容——学案编写“驱动问题”的研讨和“问题课题化”的开展。
调整时间——规定地点、规定时间、规定内容的集中研讨半天,主要解决学案编写的“驱动问题”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期末了要形成本学期学科教学的驱动问题集。备课组有主题的研讨交流半天,主要开展“问题课题化”的研究工作,学期末了形成本备课组或个人的课题研究成果。
加强检查和评价——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和规定内容的研讨严格考勤(三次检查),当日公布。学期末了,对学案编写的“驱动问题”电子化和“问题课题化”纳入量化考核。
问题课题化是教师工作反思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各年级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学初明确本学期本学科教学中拟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要立足学科教学和新模式教学的实际,切口要小,实践性要强。开学第一周完成。
2.备课组长牵头研讨,将拟要解决的问题以课题的方式进行立项,并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课题实施的计划安排。开学第二、三周完成。
3.备课组长组织备课组成员有计划地实施研究;年级组负责督导备课组做好过程性资料的收集(集中的交流诊断、文字资料的采集、课堂实录等)。
4.学研处负责中期交流、终期的成果验收、课题评价、成果推广等组织指导工作。
三、引导教师以“驱动问题”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学案编写质量
1.在集体备课的规定时间集中进行“驱动问题”的研讨,最后以电子版形式上传保存并对其进行量化考核。
2.编写要秉承简洁有效的原则,格式要简洁、内容要实用,并能与导学案相结合。
1.学习报告书写形式的多样化和使用的多元化,提升学习报告的质量和使用效益。(学期初开始征集优秀学习报告,学期末编撰成册。)
3.教师专业成长: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指导,组织青年教师的进行汇报课展示
4.研讨课常规开展并提高评课工作效益(观课教师人人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