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一个月的策划和准备,我校第二届“课改标兵”评选暨“课改领跑者”示范课活动圆满结束。与第一届相比,本届活动更精彩、更理性、更加富有内涵和意义,给广大师生和观课的师大教师留下了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活动为本学期学校的课改工作做出了精彩的诠释,为下学期学校课改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注脚,可以说,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且产生了超出预期的影响。
3. 1月12日年级组和校领导最终确定候选人和活动实施具体方案
4. 1月13日晋校长主持召开“课改领跑者”会议,明确活动要求和活动实施细则。
5. 1月14日至21日,“课改领跑者”与备课组教师做示范课准备,“包干”领导深入组织和研讨。
6. 1月21日晋校长主持召开评课人员和组织者会议,对活动开展提供进一步指导。学研处和学务处做好其它准备工作。
7. 1月22日—23日,示范课开展,办公室全程录像,师大教师教育学院老师观课录课。
8. 1月26日至30日,学研处和学务处进行后期资料收集、整理及分析。
参加作课的领跑者人数由去年的5人增至今年的6人。作课教师在设计活动课的过程中,由去年的单兵作战到今年的备课组整体参与的团队作战。观课的群体由去年的我校全体高中部老师到今年加入了学生和师大教师教育学院老师们的书面评课,另外没课的初中部老师也积极参与观课。
活动方案制定后,两位副校长与学研处、学务处的同志们多次商讨,敲定细节,督导实施。年级组通过召开备课组长会议、年管会等方式慎重地完成人选推荐。晋校长先后组织召开作课教师会议和观课议课教师会议,为作课和观课教师的工作指明方向、提供指导。作课教师设计和准备示范课的过程中,督导领导、“包干”领导、年级主任、备课组长、备课组教师积极参与,多次观课议课,为示范课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智力支持。
6位教师的示范课,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学校本学期课改工作的中心任务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课堂中以小组为单元的展示和评价,展示中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和配合,以小组为单位的学情统计、问题面对、问题解决和问题评价等,体现着小组建设的成果。预习型学习报告的展示明确了学习目标,课堂中通过生成学习报告进行知识的巩固落实与成果的展示分享,利用学习报告进行新知导入等,体现着学习报告制度的实践和应用。“学生主体”的“生本课堂”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每一节课直接参与课堂展示的学生都不少于20人次,有的课堂甚至达到了40多人次;展示中学生间的质疑对抗精彩频现,“我们组认为”、“我个人觉得”、“能不能”、“不是而是”等形式的深度展示,学生不仅是课堂中形式上的主体,更是思维上的主体。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展示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融为一体、综合呈现。课堂评价不再是“对学习”的简单的量化和形式上的优劣表述,而是着眼于“为学习”的点燃和激发,使课堂充满无限的可能。
如何有重点地进行美文赏析,秦老师进行了演示;概念课如何上,如何实施“慢”且有效的教育,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思考”、“真活动”,武老师给出了生本主义者的回答。通过实验开展直观教学,武老师和刘老师进行了树模;讲评课如何了解学情、如何编写学案、如何深度评价促进小组合作,邓老师展示了自己的探索和实践;高三讲评课如何拓展深度,高三的讲评课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变式训练,逯老师带来启示;如何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语言课上如何实现知识落实和“学以致用”,韩老师进行了树模。学习报告如何与课堂学习紧密结合,教师如何高效调控和组织课堂,刘老师做出了示范。学习报告如何与课堂融为一体、韩老师和刘老师进行了不同的示范。课堂的“留白”和“慢节奏”保证学生真思维,多问几个“还有什么”激活课堂......6节示范课在超越学科的课堂设计方面进行了具有可操作性和示范性的探索及实践。
“以生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6节示范课不仅在新模式实践和学科设计的“术”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而且在超越学科的新模式理念的“道”上进行了大胆的展示和探索。什么是好课?能点燃学生、激活学生的课是好课,能促进学生真思考的课是好课,能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课是好课,能让学生暴露问题、分享收获的课是好课,能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课是好课......教师的作用在哪里?在课前对学情的了解,在课上对学生的组织,在课中对学生的激活.....课堂是什么?是一个学生无限生长的时空,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合作成长的时空.....
6节示范课,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以实实在在的形式体现出了示范性和可操作性。示范课上学生的表现是令人震撼的,带给观课学生和观课教师的影响是深刻的,“课堂原来能这样”、“我也可以那样”的想法萌动在广大师生的心中。教师教育学院的教师说:“这样的课堂学生多享受啊!”“我们喜欢这样的课”。
1.打造的痕迹明显。课堂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学生是通过充分自主的,这本应是我们教学的常态,但由于要“示范”的压力,客观上就有了“唯美”的追求,因而也就有了过渡准备的痕迹。如何在常态环境下上出高质量的课,如何将教师的有为以无痕迹的方式体现,将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内容。
2.课堂生成不足。大型的示范课,完成预设任务的压力和自然丰富的环节设计,往往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也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的生成还不够充分。
3.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持续提升。课堂上学生在充分自主后的精彩展示和质疑,反而暴露出教师临场应变和指导点拨上,不够高瞻远瞩和高屋建瓴。
4.理念转变有“真空”。6节示范课均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进行课堂设计,但在突发情况下,在学生展示一时语塞、思维不畅的情况下,教师“灌”和“说教”的主导课堂的意识有所抬头;有些课堂环节的设计存在为“以学生为主”而“学生为主”的情况。这说明教师的理念转变尚有真空,还有待遇继续加强。
5.实际作用待跟进。6节示范课的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很强,但是在实践中作课教师是否能持续跟进,观课教师是否能学有所悟和学有所用,还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推进和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