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思政教育的内涵与真谛,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感染力,从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我校打破传统思政教学的时空限制,创立了“行走的思政课模式”。11月22日,初中部全体语文、道法、历史教师和部分学生来到陶寺遗址博物馆,寻访最初中国,丰富思政资源,汲取奋进力量。
陶寺遗址是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的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关键支撑,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物遗存,是黄河中游地区出现早期国家的重要见证。
各类展品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生动地展现了尧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在这里,雄伟的宫殿建筑基址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威严,那是早期国家形态下权力与秩序的象征;精美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文物,每一件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与技艺,它们无声地见证了那个时代在手工业、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观象台遗址更是令人惊叹不已,其精妙的设计与构造,体现出古人对天文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自然规律深刻的认知与把握,这不仅是科技进步的体现,更彰显了古人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为中华民族独特的 “天人合一” 思想奠定了深厚根基。
漫步于博物馆的各个展厅,全体师生沉浸在对华夏文明起源的深度探寻之中。从陶寺出土的文物中,能清晰地看到早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初步构建与蓬勃发展。城市的兴起、礼仪制度的初现、文字的萌芽…… 这些元素如同星星之火,逐渐汇聚成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熊熊火炬,历经数千年而不熄,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闪耀、传承与发展。
参观结束返校后,师生们围绕这次研学之行发表了自己的感受。
进入陶寺博物馆,去追溯文明的曙光,仿若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探秘之旅。馆内精心布局的“文明蕴化”“煌煌都邑”“早期国家”等陈列单元,如同一幅徐徐铺展的历史长卷,将陶寺遗址曾经的辉煌与神秘一一呈现。那古老的圭尺,默默诉说着陶寺人对天地的丈量、对时令的洞察,它是早期天文历法探索的智慧结晶,见证了人类试图掌握自然规律的伟大尝试。朱书扁壶上的字符,似在低吟着远古的语言,虽寥寥数笔,却可能蕴含着华夏文字起源的密码,引人无限遐想。彩绘蟠龙纹陶盘,盘曲的龙纹彰显着王者之气,仿佛在诉说着陶寺曾经作为都邑的威严与昌盛,让人遥想当年祭祀典礼的庄重与神圣。
——初一年级历史教师 崔贝贝
寻华夏之根,探中国之源。今天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走进了陶寺博物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最初中国”的模样。一路上大家充满好奇和兴奋,参观过程中的问题和讨论让我感到欣慰。通过展品,我们仿佛看到古人那些昼出夜伏,炊烟袅袅的日常生活,我们了解到他们的生活面貌,理解了他们的思想和信仰。通过这场千年的“对话”,我们仿佛能听见某个首领或慷慨或舒缓的陈辞,还能听见聚在这里的人们,那热闹的喧哗。
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的探索,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这次参观激发了同学们对历史的兴趣,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历史是我们的根,文化是我们的魂。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去了解、去珍惜、去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希望以这次参观为契机,激发全体思政课教师和同学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探索。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也会继续坚守思想阵地,从理论到实践,为同学们讲好中国故事!
——初二年级道法教师 贺玲珍
博物馆展出了陶寺出土的陶瓷。玉器华文化230件,全面展示距今4300年到3900陶予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龙盘”上面绘制了最初的“中国龙”,据推测:这是陶寺文明的国徽,灰陶上的文字也令人深思,据考究:它比甲古文还早将近800年。不仅只有古老的文物,博物馆还有数字科技与逼真的模形,踏入展馆的门就像穿越到了“最初的中国”。此次陶寺之旅让我难以忘怀,雄极一时的陶寺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72班雷舒涵
对于4000多年前的历史,总是会停留在略带原始色彩的画面中,但其实他们对时间、空间、等级、身份地位都有了一定的掌握。第一次见到圭尺也让我对4000多年前人们的智慧有了新的看法。在这里,我看到了早期的国家雏形,阶级的划分以及文明的曙光。我在4000年前的发饰中,感受到了古人的审美;在4000年前的宴席中,听到了古人的音律;在朱书扁壶上,看到了等待被揭示的“尧”字。陶寺是研究中国历史和古代文化,感知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必经之地,以其丰硕的考古成果,为我们打开一扇“最初中国”的大门。
——176班 肖雪言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中仍有余温。”陶寺遗址博物馆之行,是一次很特别的经历。打开通往远古的时光之门,走进展厅,4000多年历史的彩绘陶器、精美玉器和古老乐器,仿佛无声诉说着文明初启的故事。其中,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尤为震撼,它静静伫立,见证先民对星空的探索,彰显古人的智慧与对天地的敬畏。博物馆设计独具匠心,简约中蕴藏厚重。展品与讲解相得益彰,如涓涓细流,将陶寺的故事娓娓道来。从这些文物中,仿佛能看到先民劳作、绘梦、仰望星辰的生活图景,感受到那个充满生命力的时代,也是中华文明初绽光芒的时刻。这次参观让我更加了解陶寺文化的辉煌,也体会到文化传承的深意。那些珍贵文物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通往文化根源的桥梁。陶寺,让人感叹岁月流转,更倍感文化自豪。
——178班郭嫣然
此次参观陶寺博物馆的经历,为我校在思政教学方面带来了诸多全新的思考与感悟。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便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与历史观,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而陶寺遗址所展现出的华夏文明起源的壮丽画卷,无疑为思政教学提供了无比鲜活且极具说服力的素材。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校可以更加生动地向学生讲述华夏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历程,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黎明时期就已绽放出的璀璨光芒,明白我们的民族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较高的文明起点上,一路砥砺前行,虽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但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