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本工程 > 课改前沿 > 正文
高三历史应考技术略谈

辛小英

    高考考什么?需要注意的解题技术是什么?这些问题看似复杂,其实,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更需要“大道至简”的意识来面对。

需要明确的三个意识:

1.高考不仅考“学习的结果”更要考“学习的过程”。换言之,即使你对教材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全面细致,你也要相信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考不好,因为历史试题更多的是在考查你面对新材料和新情境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不要埋怨没学好,不要后悔没努力,你所知道的那些粗线条的历史知识作为背景材料已经能够满足你应对高考试题的需要。

2.得选择题得高分,要“想方设法”攻破选择题。选择题的评判是客观的,分值是可观的,答案又是唯一的,因而相对主观题而言具有了更多的限定,而这个限定就为大家“想方设法”得分提供了条件。看不懂材料就看问题,根据问题看选项缩小选项范围;材料长想中心,材料短看细节;相近的选项摒弃,选项有特殊程度词(仅、只、开始、主要、唯一、中心、全部、彻底、最快、一致等)的一票否决,选项违背主流意识和常识(如:商业是棉纺织业发展的前提,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等)的一票否决,两个选项拿捏不定时依据关联性原则选择与材料内容最接近的选项,忌选无端放大时间、空间和内容的选项;图片材料要特别关注名称和文字;图表型材料要关注图表的组成项和图表中数据变化的节点……

3.不犯教条主义错误,要有“哪里得分都是分”的意识。历史试题的编制不是简单的由易到难,所以不要教条地按照试题的排列顺序来做,事实上41题和选做题相对于40题而言是更容易的。40题的难主要表现在知识的综合性很强,而41题的难仅仅在于新颖,但“新”并不是“难”的代名词,所以要树立41题得分的意识。当然40题得分的要领是冷静地明确题目的“要求”,在史实、史观、史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契合点。选做题其实是40题的分支,但更注重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对有效信息提取的能力”,即使没学选修课本也不影响作答和得分。

需要注意的解题技术暨学科素养:

1.阅读技巧略述。

(1)客观题材料阅读:长材料泛读读出中心,短材料精读读出用意。长材料读起始句、结尾句、特殊标点引领句(省略号前后的句子,括号里解释的词句,破折号后句子等)、特殊字词引领句(但是、固、然、因此、如果、而等),短材料字斟句酌,高考试题没有无用信息。

(2)主观题材料阅读:遵循客观题长材料阅读技巧,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出处、题号后的总领句。

2.表达技巧略述。

短句表达(少用或不用修饰词);不能照搬材料原文(半句是极限,照抄不给分);量分答题(分多点多);可以围绕中心词或事展开(在凑字数或凑要点的时候可以围绕着答案的“中心事”展开写出“事”的原因或影响);书写表达要层次清晰、字迹工整,实现提高印象分而多得分的目的。

3.审题技巧略述。

边读题边做圈点勾画(现阶段是允许的),要做到:

(1)要明确“时间”,时间是历史学科最突出和最特殊的逻辑,准确定位显性或隐形的时间才能准确定位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2)要明确“问题”,问题考查的是原因、影响、特点、实质、变化、目的、还是认识……是表明、说明、反映还是材料的补充说明……明确问题会明确选择或表达的大致思路:比如问题是“表明”和“说明”的,就要紧紧围绕材料本身的含义展开,关联性就成为主要的选择原则;问题是“反映”的就要透过材料的现象看到超越材料的背后的隐性规律和本质,概括性就是选择的主要原则;问题是“变化”就要围绕着“变”的过程和“变”得结果进行行文表达和逻辑思考……当然,在明确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对问题的“限定”,例如“主要原因”中的“主要”、“最重要的意义”中的“最重要”、“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最重要历史影响”的“西周时代”,“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的“公天下”……在客观题中,关注“限定”可以更好地缩小选择的包围圈,在主观题中关注“限定”可以更明了知识的检索范围。

(3)要明确问题的“提示”,“提示”可以使你明确答案的来源,这一点在主观题里要特别关注。即设问是“结合所学知识”还是“依据材料”亦或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果是“结合所学知识”就要进行知识定位,在必修课本中大面积进行信息检索,寻找到关联信息后进行进行整合表达(此处要注意不怕想得多,这是选拔性考试综合性的表现);如果是“依据材料”就要遵循材料阅读的技巧,读出、读全信息,进而整合表达。

高考不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检验,更是对学科素养的检验,而学科素养就是在你即使忘却了学科知识但仍然保留了学科知识学习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所以走进考场,静下心来,你的学科素养会助你走向新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