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本工程 > 课改前沿 > 正文
自主中觉悟 反思中提高——“提升学生反思水平”的探索与实践

学务处  李忠孝

    2011年,在省高中课改领导组和专家组的安排下,我校承担了“提升学生反思水平”的课题研究任务。接受任务后,我们经过充分调研,专门制定了《山西师大实验中学“提升学生反思水平”方案》,并对全校师生进行了专题培训。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一些不足和困惑,在这里愿与大家共享和探讨。

    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是学习的核心理念,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尽管老师采用多种方法来激疑促思,但是能够主动思考的还仅限于一小部分学生,大多数学生还是在等待老师的提问,被动地思考。对于回答问题,很多学生只是关注结果的对与错,至于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不去多想,对于别人的想法充耳不闻,长此以往,思考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学习过程中,面对问题,学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思考,怎样去思考,思考什么以及如何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考;听取别人的意见时,因为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出的这种方法,因而也就不听了。这些因素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挫伤了学习积极性。而这些都是学生内在的、潜意识中的过程,如果老师不注重挖掘这些思维的源头,不创造机会让学生将自己心里的这些内隐过程用语言加以表达和交流,学生就不可能了解和掌握获得这些问题的方法。没有方法,思维无序,影响思考的效果,也谈不上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如何让学生真正关注自己的学习,挖掘自己的内在潜能,养成会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呢?反思活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反思是人们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和检验的过程,在认知冲突或同化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让学生反思自己学习中的得与失,暴露出自己潜在的思考过程,长善救失,逐步提高思考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反思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目前,我校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后反思。主要表现形式为学案中的“学后反思”栏目和每节课最后的“黄金二分钟”。即在每一次进行完教学活动后,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和互相评价。主要设置如下一些问题:

(1)这节课我学到了哪些知识?我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2)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学会?是什么原因没有学会?

(3)今天我从老师或同学那儿又学到了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4)对自己进行评价以后我有什么感受?

    开展自评活动,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总结,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互评,强化自我反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我们尝试今后还可以指导学生多写读后感、观后感、游后感、学后感等,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很显然,课堂教学中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反思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要达到较好的效果还需要下一番功夫。教师应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学生知识的构建,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与情境,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全面考虑问题,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让每个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得到充分发展。

    二、纠错反思。主要表现形式为纠错本。即建立错题记载本,抄出错题原型,写上经反思得出的错误的根源,充分利用这些“错误资源”,找到对策,优化思维品质。在作业或测试结束后,学生自主地对卷面进行分析,对掌握比较好的方面,反思分析的步骤是否都有科学依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是否对问题的设置或结论进行变化能产生新的题型?总结出好的经验和方法;对掌握不好的方面要分析原因,反思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又是怎么解决的?在哪儿思路受阻,是知识的不够,是理解得不透彻还是其他原因导致?从而调整策略,采取补救措施。通过对自己学习的反思,成绩好的同学谈自己成功的经验,分析存在的不足,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有的同学尽管成绩不理想,却也看到了某些方面的进步,认识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出补救措施。

    通过纠错反思,我们要求学生在做作业时反思:答题时,想一想“我这样做对了吗?”“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在哪里处理得比较好”等;订正时,多想想“我这题错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做错?”“我以前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以后我怎样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在解好之后反思思考过程,对较为典型的题目要整理思路;在批改之后反思:对错误的解法要保留,经常反思过程,再动笔订正。

    三、解题反思。主要指作业和短时测试后的反思,这是与纠错反思有交叉现象的一种反思形式。之所以单独列出,一是为了针对习题课的特点,更是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思维品质,对专长于理工科方面的学生有较大的帮助。这一反思形式的内容主要有:

1.反思结果的正确性。在解题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势、考虑问题片面化、概念不清晰、粗心大意等因素的影响,常发生解题错误。因此教师在习题课中,必须强化训练和引导学生养成思维严密、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同时向学生传授科学方法。

2.反思题目的条件。学生往往在找到答案后,就认为解题已结束,不再去推敲求得的结果是否与条件吻合。在习题课中,教师必须强调认真审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向学生传授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恰当引导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习惯。

3.反思答案是否全面。对有些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学生回答往往以偏概全,或有疏漏。教师要经常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答案是否全面、有无疏漏,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4.反思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以便最优化。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求发展学生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优秀习惯。在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以便在不同的情况下为选择最恰当的、最便捷的方法积累素材,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去创造的强烈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5.反思题目的变式。能多角度考虑问题,对一些问题能转换思维视角,重新思考。

6.反思题目的引申。巧妙地将某些例题适当引申推广,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自觉探究习题变化的良好习惯。

7.反思知识的迁移与能力提升。当学生面对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时,就会开始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对问题进行审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直到  形成程序化的解决方案。解题之后,也要不断地探究知识结构的系统性,能否对问题蕴含的知识进行纵向深入的探究?能否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把问题所蕴含孤立的知识“点”扩展到系统的知识“面”。通过不断的拓展、联系,加强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进而形成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解题的过程实质上是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将获得的知识通过再现、联系、整合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熟练掌握、灵活应用的要求。

    四、考后反思。主要指各种考试后的反思,具体内容有:

1.反思复习准备。反思准备本次考试的态度是否积极,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只做题不看书,还是只看辅导书不看教材;是否认真回顾复习过的知识,重温做过的习题?我所做的准备工作是否有效?哪一种最有效?如果效果不佳,在下次考试时应作哪些调整?

2.反思考试技巧。反思考试各阶段的得失,如:试卷发下来离正式应考还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做了什么?是否全面了解本试卷后再应答?试卷的题量、题型、问题难度在应答前是否做到心里有底?做题顺序怎样,是否有效?遇到难题是如何处理的,有无经验值得总结?做题过程中是否会感到注意力难以集中,又是如何调节的,有无经验值得总结,能否形成适合于自己的保持良好注意力和思辨能力的方法?考试过程中是否理解命题者的意图,是否找到了问题的陷阱,能否确认自己所做的题目肯定正确?考试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不再发生平时不小心而犯错的事,表述是否符合题意,是否科学,还可以从考查的知识点等方面来反思等等。

3.反思考试结果。考试结果是否符合真实水平?若考试结果不理想,有差距,主要原因是什么,问题根源在哪里:是否复习不得法,应试技巧不对劲,或近阶段复习不用功,或考试时心理没准备,或身体不适应?考试结果反映出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解哪类题比较费劲,失分较多?在下阶段如何调整复习,应在哪些方面下力气等等。

4.深入追思整个上课、听课、作业和复习的状况。每次考试应该说都是这一阶段的检验,应当反思这阶段上课、听课、做作业的效果如何,什么原因导致好或坏?做题目是否正常,是否能跟上学习进程,复习过程中是否遗留知识隐患点?在解哪类题目上有进步,哪类题目还有缺陷等。

 

    为了保障“提升学生反思水平”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我校特地在作息时间上作了相应调整,每天空出两节课,每周利用半天时间,专门用于总结反思和知识落实,使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思考和消化,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思维品质。

    近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师生从知之不多到具体实践,已经初步跨入了提高思维品质的门槛。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细节问题和不足还有待逐步解决。截至目前,我们在“学后反思”和“考后反思”方面做的比较好。学案中固定了“学后反思”栏目,并要求老师指导学生认真填写。较大范围的检测之后都进行“考后反思”,师生共同总结得失,及时查缺补漏。但这些相关项目还需设置表格和题目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呈现,还未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纠错反思”和“解题反思”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完善的环节还比较多,如使用效率、呈现内容、时间安排等,都需要规范和梳理。

    反思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只是在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实验和探索,使师生形成下意识的反思习惯,并从学习延伸至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远大目标。我们将秉承我校“受教一时,奠基终身”的办学理念,不断开拓和挖掘课堂教学改革的广度深度,强化知识落实,提升学生反思水平,提高课堂效率,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