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本工程 > 课改前沿 > 正文
“地”通天下奇观,“理”炼博大胸怀

在新旧教材衔接之际,为精进教学质量,共促核心素养落地,学校进行了优质课堂评选暨公开课展示活动。地理教学组分年级进行同课异构,共7名教师参加,由各年级备课组长:刘碧莲、张希亲、张艳艳老师共同组成评审团进行评审,参赛教师的课堂独具特色,各显风采。

11月23日,高二年级以《洋流》为主题进行了赛讲。

朱如虎老师从“漂浮的小黄鸭”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并逐步构建了洋流的概念、成因以及分布规律等主体内容。课堂上,朱老师从洋流成因入手,引导学生自主绘制洋流模式图,环环相扣,语言简洁又不失幽默,注重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学生课堂参与度高,落实程度好。

张晓云老师从细微处入手,以模拟实验视频导入,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体会洋流运动过程,总结归纳洋流分布规律的现象、原因。张老师再以识记技巧为主干,并总结分布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理解知识内容,直至掌握。

高二赛讲结束后,地理组趁热打铁,刘碧莲老师针对两位老师的讲课风格、架构及重难点处理方式等作简要点评,其余老师分别阐述了课堂的亮点与可改进之处。最后大家总结出对新教材《洋流》部分更适宜本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12月1日,高一年级以《常见地貌类型》中的“河流地貌”为主题进行初赛评选。

史雅洁老师以河流的各个河段为例,分别讲解了不同河段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引导学生描述、自主绘制河流剖面图,落实了对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张希亲老师以自身到长江游览的“游客照”为导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构建过程中,张老师将河流分为山区、出山区、地势平缓区以及河口段,逐一讲述了不同河段中的地貌类型、地貌特征,补充了河流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结合地理填充图册,即学即练,将课堂知识完整落实。

杨莹老师基于长江流域的真实情境构建了河流地貌,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以及堆积地貌,以上、中、下游以及河口段游览视角的变化,对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成因以及影响等作讲解,形式新颖,体现了人地和谐的地理核心思想,学生课堂参与度高。

12月2日,高三年级两位老师围绕《农业区位因素》课题进行初赛。

王凤丽老师,以习题练习为线索,选择经典例题,通过读材料,引导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提取以及研判,最后用规范语言组织答案,并与正确答案相比照,梳理答题思路及规范用语。同时,王老师通过展示学生答案,组织学生共同评卷,进一步揣度给分点及作答要求,本节课有助于高三学生的作答分析能力、表述能力、组织能力的提升,环节完整高效。

张艳艳老师在课堂构建中,更注重学生的基础落实。课程开始后,先由学生展示本节相关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并对逻辑关系进行简单讲解,再由教师及其他同学共同补充,知识基础准备充分后开展了习题的练习与讲评。课堂环节顺畅,层层递进,例题由基础到难点突破,学生在课堂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12月3日,地理组全体人员在厚德楼一层备课室进行集体大教研活动。会上刘碧莲老师对各位老师的上课情况一一做了评价。既肯定了各位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组织以及仪态语言的亮点,同时也指出了教学环节中存在的缺憾。每位参赛老师也进行了自评与互评,既聚焦了优势,也集中钻研了教学问题。

最后,由张艳艳老师组织,大家共同研讨了高三复习如何能够更有效。老师们从学情、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教师教学及组织练习等方面共同研讨,并提出有效建议。

今后,地理组将继续深化高校课堂建设,推动我校地理教学高质量发展,从学生学情出发,关注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体悟地理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