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2日,高中历史组六位老师按所在年级分三组进行同课异构,授课教师结合高效课堂精神,依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挥备课组集体智慧,彰显个性特点,同台竞技,各展风采。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课,武欣老师借用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导入,以“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两条线索贯穿全课,教学思路清晰,主题鲜明突出。教学中不忘链接当下,回到中国来看工业革命,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__local/5/ED/83/56C839BDA6091D8EDB7BFB55351_9B9EA78C_15C14.png)
选择性必修二《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课,郭峰老师以“工业革命带来世界的变化”为主题,讲授过程主要分为两部分:“工业革命前的世界”以大量图片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培养史料实证能力;“工业革命后的世界”重点突破工厂制度的背景、目的以及影响等。课堂语言生动,学生思想活跃。
![](/__local/3/9F/6D/61CCEF1B9B390637F171F352E3C_3867F8B6_A668B.png)
中外历史纲要上《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邓晓琦老师以“变而无化的近代前夜”为主题,以唯物史观贯穿全课。讲授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课本出发,利用课本资料,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__local/B/EA/3C/D2539D403E64FA9E2B6B43F2730_B9524F1A_101FE.png)
中外历史纲要上《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杨丽老师以复习所学政治内容导入本课,讲授经济文化内容。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课标理解准确,对现有资料进行了充分的运用。
![](/__local/2/EB/C3/22B89A816AA4724F91CD44833F8_270D2CAF_102EF.png)
魏晋南北朝专题复习一课,贾锟儒老师以“竹林七贤”作为导入,以生动的语言带学生回到魏晋南北朝。授课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整理思维导图并展示成果,教师适时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主动,教学效果良好。
![](/__local/7/F3/E0/4F55B98916FA7E3B3AFFA0EA33B_7629EA57_104D1.png)
魏晋南北朝专题复习一课,王晓杰老师以书圣王羲之导入主题。以目标为导向,以素养为引领,并结合历年高考题,总结魏晋南北朝的高频考点,围绕高考点组织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注重课堂生成和目标达成,课堂氛围活跃,师生全身心投入,高效完成了教学任务。
![](/__local/9/53/08/B3E16F491376986BADCF96C145E_B1B5E8D6_F1B01.png)
本次初赛中,历史组全体教师参与了听课,并做了认真的交流、评价、反思。
![](/__local/1/0B/D3/8F091BAB339D347128F75C00A01_034A0E6B_10815.png)
![](/__local/6/02/6C/91A88539695EBCB3BF409211D0E_D63BD1A7_F932.png)
对于高一年级来说,基于新教材内容多的特点,老师的集体备课、预习学案设计十分必要,尽量按照课本布局,完成教学进度;高二年级立足于高一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按照学业水平3.4的要求,授课有深度,注重思维过程,让学生知其然的同时,知其所以然;高三年级对接高考,研究考纲、考题,明确方向,打牢基础,形成知识网络,规范训练,提升能力。
![](/__local/A/F0/B6/6E53BB46C1648502FCD8C21F6A4_0699B844_C7A6.png)
![](/__local/E/54/F0/9719303A980E1A38A9D50996567_7B8D2ED5_113B5.png)
最后,辛小英老师对本次教研做了总结,并建议:课堂应做到有自己,把自己的特点变成优点;有自己的同时还应做到有逻辑、有科学、有角度、有细节、有温度、有思维方法;授课时结合学生学情,做到“可以快但不可以慢”,抓住优秀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授课语言应该严谨专业。
![](/__local/F/B1/66/F4BDD3451D49A1F30CB584A4911_7FDD481B_CCD2.png)
通过本次活动,历史组各位老师收获颇丰,对下一阶段的教学有了更加清晰地规划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