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本工程 > 教研论文 > 正文
新形势下,对数学课堂的几点思考

 

田建水

    随着我校“生本工程”的深入实施,我的数学课堂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下面就我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实践探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教学要打造高效性课堂

    高效课堂的打造首先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改什么?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次,备课环节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在学生的就近发展区进行学案设计,问题设计要有梯度,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第三就是学生预习的高效性。这一环节必须让学生充分的自主预习,把学习内容掌握好,重点知识与方法要牢记于心,疑惑的地方进行标注,有争议的地方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适当时候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第四就是课堂展示的高效性和延升性。这一环节是教学环节非常重要的一步,展什么,怎么展也是我们一直以来争议比较大的地方。我个人认为:新授课过程中,对于知识的产生过程,重点内容,以及难点的突破部分,还有知识的延升部分是必须要展示的。对于习题课而言,典型的习题,以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问题的内容以及习题的延升部分是必须要进行的展示的。另外一定要注意学生思想方法的总结。第五就是课后训练的设计要牢牢把握考纲,针对重要的考点,巩固“双基”为目标,选择典型题目以及高考真题进行针对性训练。

二、数学课堂要注意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在已经公布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文化是一个单独的板块,给予了特别的重视。数学文化,狭义上理解就是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广义上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在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中,有好多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在课本的每一章节前导语部分、在有些章节的后面的“探索与发现”、“阅读与思考”中就渗透着丰富的数学文化。2015年山西高考理科试卷中出现《九章算术》“墙角堆麦子”问题也是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中的体现。在高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思考就是如何能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修养。

三、数学课堂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中明确的提出了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培养好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博士生导师王尚志教授指出:“1962年的大纲提出了运算、空间想象、逻辑推理三大能力;本世纪初的高中数学的课改大纲发展为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空间想象、运算求解、数据处理五大能力。而数学建模目前仍然是短板。短板应当补齐。数学建模强调应用”。因此,在高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设计课堂,注意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