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构建教育模式》已有数月,在阅读过程中,对“碎片化”、“整体化”学习一节印象颇深,对当下些许教育实践和教育行为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和理解。
“碎片化”顾名思义,从字面理解就是一种事物整体化的拆分,而运用到教育、教学上,就是一种将知识个体化、小型化的变相分解。那么对于受众者学生而言,由于自身缺乏明确的学习规划,对学习目的又了解肤浅。因此,在面对“高中知识”这一庞大的信息工程时,往往会迷失于其中。在当下的教育中,受传统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之中不是获得幸福,而是感到不幸,没有把知识当成自由发展的手段,反倒是使人成为了知识的奴隶。很多教师功利性的把本来很完整的知识人为地分裂,似乎看起来“学知识获学习成绩等于考名校”,此命题天然地相悖于自主、创新、个性等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导致了师生关系的错位、异化。
时至今日,看到张卓玉厅长关于“先见林,后见木”的“整体化学习”的论述时,让我顿时有了耳目一新之感。的确如此,整体化学习的落脚点是人,出发点也是人。对于学生来说,首先应让其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之后通过教师的能力和正确引导,就能很轻松地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其整体化学习一;其二,是“整体化学习”很注重培养出一名“知识全能”甚至是“全面型”的学生。然社会日新月异,优胜劣汰的发展,已绝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全面化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踏入社会能够迅速被社会接受,能很快融入社会职场。张卓玉厅长提出“学生社会”的概念旨在强调“学生社会”的出现是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必然要求。它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要将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同时,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同时,通过改变和调整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在学校开展小组导师制,通过师生间双向选择方式实现小班化管理和教学的有机重组,从而实现全员德育模式的构建。在此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基本的“学习组织”,通过自主选择、自主管理、自主评价的方式逐渐培养自立、自主、自信、自强、乐观能群、尊重传统的积极人格特质,从而很好的实现自身全面素质的良好发展。当然,除了变革教学方式之外,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影响学生社会能力,促进学生较快融入社会基本素质的必要条件。
总之,这种让学生“先见林”式的整体化学习方式对学生一生影响之大,我想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深刻理解其中之精华,按其要求认认真真贯彻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为学校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尽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