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本工程 > 教研论文 > 正文
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初探

——单课时教学

高二年级 郝滢

    如何在“学悟展验”双螺旋模式下开展好高效课堂,“问题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一切学习活动都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学生各种语文实践能力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升都依靠问题意识来维系和支撑。

一、从回答到质疑,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一节课40分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如在教《荷塘月色》时,我说:“我觉得课文中的《采莲赋》这段内容应该删去,因为不管是对采莲人的描写还是对采莲生活的描写都是自由快乐的,而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不宁静’的,是‘淡淡的哀愁’,两者不太吻合。不知各位意下如何?”这下学生大脑里的思维火花一下被点燃了,有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更有几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表示不同意我的观点,有学生说这段内容与课文中心是吻合的,因为作者在课文中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正是体现了一种喜悦、祥和的感情;有学生说作者的感情在文中是有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才来到荷塘,从而获得一种暂时的愉悦,因此,此段不该删去。一个巧妙的问题,就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2、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从回答到质疑,这是学生问题意识的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以及对事理的探究。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取舍标准。因此,在编排学案、设计展示环节时,首先要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想方设法去创设各种不同的、能激起学生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因趣生奇、因奇生疑、因疑生智,进而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学生对鲁迅先生比较熟悉,特别钦佩他用笔犀利、敢于斗争的风格。在这篇文章中,由于柔石被捕而牵连到作者,于是作者写到“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有生之留恋,我于是逃走了”。先生是否贪生怕死?学生对此问题基本作否定回答,但他们对“生之留恋”、“于是逃走”又不甚了解,这样写好像是不符合先生一向的斗争精神,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姑且不说,学生能够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说明他已对本文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有一种想弄清事理的欲望。这种训练,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毕生受用的自主探索和创新精神。

二、授之以渔,重视对学生提问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善问。

学生质疑后,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善问——问到重点处、关键上,让学生能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

第一,对课文重点、难点处求问。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就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完整的了解。抓住难点切入,就能循序渐进,化难为易,通思路,理脉络,突破难点。

第二,对矛盾处、空白处求问。所谓矛盾处就是课文中引发争论,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在此切入,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在讨论、争辩中走向深刻。空白处就是学生思维拓展的地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使他们思维在同中求异。

第三,在对比处求问。比较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教材中能够进行比较的内容,借助它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提高理解能力。

第四,从课文的中心处求问。中心是文章的灵魂,中心句往往涉及全文内容,有的还较难理解,所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中心处生疑,能使课堂提问切中要害。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中的文章的题目、文章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标点符号、词语和修辞手法的选择运用,以及对时代背景、景物的描写等提出疑问。总之,不懂的、不明的就要问,在问中学,学中问,这样才能长进。

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单课时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学案引领学生回答问题,勇于质疑,借助“问题”教学模式提高单课时课堂效率,我们就能欣喜地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