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日渐深入,我国的综合国力、社会形态,还有人们的生存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顺应时代脉搏生发、成长,并日渐走向深入。张卓玉先生在《构建教育新模式》一书的封面上就说到新的教育改革“既顺应了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技术革命等社会转型、社会进步的需要,又将成为社会转型、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张先生在书中提到“社会转型推动了教育转型,而教育转型必然带来教师职业的转型。”以前常常提到的“学者型教师”、“学科专家型教师”注重的是教师的知识和学术能力;“人类灵魂工程师”注重的是教师的道德操守;传统教学中的听评课注重的是教师的讲授能力。这些一方面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过度要求和对于新教育形势的不适应性。张先生在书中谈到新的教育模式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悟知识意义的能力,简称意义领悟能力。教师不仅要懂知识,用知识,更要享有知识,领悟知识的意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享有学习,享有知识。引导学生领悟知识的意义又主要分为引导学生领悟知识的审美意义和知识的社会意义两方面。前者将学科知识体系和科学的精神气质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美;后者则复原知识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使学生热爱、敬畏科学知识,进而愿意投身于完善、发展科学知识的事业中。学生明确了学习知识的意义,才愿意学、感觉值得学,才能学得好,这样的教育才更能保障学生心智的成长。
二、设计探究活动、学习项目的能力,简称问题设计能力。新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设计让学生探究的问题或实施的项目,好教师的标准不止是让学生愿意听讲,还要让学生愿意做事。问题设计,强调的是“设计”。好的问题设计能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情感相适应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能够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就感,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从教师来讲,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科本质、结构、历史、背景的把握,一方面要培养自身的开放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来适应新教育模式下问题设计的需求。
三、制定学习规则的能力,简称规则制定能力。新教育模式的过程需要有步骤、有程序、有标准,新教育模式的合作需要有组织、有分工、有评价。要保证新模式活动的持续有效,需要新的规则来保障持续的激励和必要的约束。比如需要小组建设的规则,需要实施科学实验的规则,需要开展社会调查的规则,需要课堂展示的规则,需要撰写学习报告的规则等等。好的规则不但可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制约学生行为、保障学习效率和公平。新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削弱教师的作用,而是使教师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制定规则、应用规则等方面。
四、引导学生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简称资源利用能力。旧模式下,任何资源都要通过教师的选择、过滤而传授给学生。新的教育模式下,学习资源的范围几乎是无限扩大的,自然、社会有取之不尽的可用资源。教师不再是局限的“教书先生”,而是活跃在各种有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中,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参与社会活动的协调者和组织者。
从传统的角度来发展教师,是一条“走向工匠的路”,也许可以提高教师的技能、技巧,却难以培养出教育家。张卓玉先生在《构建教育新模式》一书中指出的新教育模式下教师需要的新能力则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遵循学生心智发展的教育规律,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拓展了思路、指示了方向。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教学与时俱进,教师所需要的能力也在不断变化演替,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思索、钻研。只要我们向张先生倡导的那样顺应时代潮流、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客观实际,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持续地加强反思和学习,相信我们的事业一定可以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