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本工程 > 教研论文 > 正文
探究课堂改革中知识落实一般方法


陈建飞


自从课堂改革全面铺开后,部分家长、老师、学生最大的质疑莫过于“知识如何落实”,他们一度认为课堂改革和学习成绩是相背的,搞课堂改革必定导致学生成绩的下滑。当时的我也非常迷茫,因为一时没有理论支撑和具体事实依据。我们如何才能既要课堂改革又要知识落实,此问题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困难。记得校长在一次会上曾说过一句话:“在困难面前,只要你愿意做,方法总比困难多。”因此,我决定把“探究课堂改革中知识落实一般方法”作为本学期的研究课题。

一、在课堂设计和检测中寻找知识落实的方法。

首先,老师们必须改变教学设计的理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教育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态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多方社会资源可望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老师们设计教学过程的根本遵循是以学生为中心。

其次,我们要在备课中特别注意:一个知识点学生接受的方式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有些结论性的知识点(陈述性知识点),教材以一目了然的形式呈现,这是科学家经过多年积累而来,我们学习的该知识点具有明显的间接性和快捷性。我们设法引起学生有意记忆并要求其重复记忆。比如,蓝藻就是蓝细菌。但是更多的知识点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搞清楚。毕竟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的知识要比老师强输硬灌给他们的记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有兴趣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设计问题,既要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还要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过程。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突破这方面的备课是最难的。我们不仅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框架结构,而且要理解知识形成的脉络。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设计出比较切合实际,符合学生心理的问题。在这个方面,我曾经做过大量的尝试,我经常把一道题分解为许多道小题,之后启发学生分解,然后请学生解答。

再有,我们要摒弃课堂教学表面的热热闹闹,克服教学形式的花里胡哨,除去学习心态的浮躁。我们在编写学案时要真正用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用坚韧的教学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拓学生的视野,真正让学生用主动探究的心理、科学的方法去探究知识的奥秘。

最后,我再说明两点:1.从忻州一中学习后,我就把“黄金两分钟”改为“当堂小测验”。 “当堂小测验”的内容是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和知识重点,将以前的口头总结变得摸得见,看得着,更具有可操作性。2.学校规定的反思课要有时间、地点和批改作为主要保障,周六的晚自习和周日上午或每天的最后一节自习作为固定的检测时间;检测后一定要批改。

二、课堂管理技能是知识落实的基础。

有多项研究表明,在课堂中,老师用于教学的时间大约仅占一半,另一半时间在课堂管理上。可想而知,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用在学习任务上的时间并不多。因此课堂管理技能足以决定知识落实的成败,一个缺乏课堂管理技能的教师,显然不会在知识落实上取得像样的成就。课堂管理技能方法如下:

(一)教师要制定自主课、展示课、反思课的规则。制定规则让学生参与,还要规则提供理由,规则不宜太多,但其中必须考虑知识落实这一环节。

(二)老师要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1.安排物质环境。比如,所有学生必须能够看见黑板、投影机屏幕和其他教学用具。2.设计心理环境。与学生发展一种友好而和谐的关系;多说肯定少否定,传递高期望,运用有效的沟通技能。

第三、处理课堂轻度问题要有策略。

1.忽略小而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一般来说,老师对轻度的事情,不必作出什么反应,因为干涉可能比问题本身还具有干涉性。

2.使用非言语线索和细小的停顿。当学生做出违规且无法忽略的行为时,老师可运用简单的非言语线索来使其行为终止或是转移,无须中断课堂教学过程。非言语线索包括眼神注视、摇头、运用脸部表情、走近、接触或打手势等。

3.表扬与问题行为相反的正确行为。对许多学生来说,表扬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

4.表扬其他学生。表扬其他学生的良好行为可能使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表现出类似的行为。

5.文明语言提醒。文明语言提醒更能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学生一旦被尊重,他们就会自我调节达到良好情绪,良好情绪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6.反复提醒。反复,反复,再反复。这是强化记忆、维护课堂纪律和促使知识落实的重要途径。

7.负强化与适当惩罚相结合。当上诉所有做法都不能及时奏效时,最后一招就是采取执行结果法,比如让学生在教室内站几分钟、暂时取消学生的课间休息或某些权利,让学生放学后留下延长学习和劳动时间或者请家长交流等。当惩罚有效果时立即运用负强化,即撤出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如张三上课不再长时间走神,老师就不让他站着听课,以后张三上课积极的行为有所增加。

(参考文献:崔允淳主编:《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