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本工程 > 读书学习 > 正文
读书学习4

                      理想课堂的样子

               中国教师报

理想课堂的公约性标准  林高明

    理想课堂到底是什么样子?多少年来,千百万教师及研究者都在不断探索研究。不同的人留下了不同的憧憬:快乐课堂、美丽课堂、智慧课堂、绿色课堂、低碳课堂、自由课堂、生本课堂、学本课堂……其实,“夫物纭纭,各复归其根”,关于理想课堂的表达虽然各不相同,但其中一定是有“公约数”的。我认为,理想课堂至少拥有这些基本元素:自由、快乐、智慧。那么,又怎样才能通往理想课堂呢?

    培植“向学”与“自学”的学习本能。每个生命都有不断成长的力量,生命不息,成长不止。理想课堂要顺应生命成长的需要,创生化育天性、滋养个性的精神生活与学习方式。实践证明,“先学后教”能有力地培植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本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先学后教”促使个体学习能力的觉醒,也促使心灵的觉醒、成长的觉醒。教师的“退场”就是在不断地催促学生上场,教师的“退位”就是在逼迫学生到位,教师的“示弱”就是鼓励学生“逞强”,教师后教就是不断地引导学生先学。当学生的学习本能得以舒放,自由、快乐与智慧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之中了。

    建构“冲刺”与“挑战”的课堂生活。为什么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精神不振、思维疲软、昏昏欲睡的现象?原因就在于:课堂生活缺乏适当的、令人精神沸腾的智力挑战,无法激发学生智力冲刺的欲望。对于机械重复的学习内容,对于单调乏味、缺乏挑战性的重复训练,对于重复啰唆的教学方法,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一语中的:“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脑皮层的一个地方,就会使它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理想课堂,在于立足学生智力生活的“明天性”,坚信教学要走在学生智力生活的前头,而不是徘徊在学生的身后让他们不胜其烦。

    每节课都要有一个令学生为之沉思默想、不想出来就坐立不安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困难、思考的痛苦及快乐。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或经过学生互教互学能学会的,教师一律让学生自学,决不包办代替,决不越俎代庖。这种解放有利于学生真正品尝、品味学习的过程与乐趣,把学生引向内在、深层次、高品质的学习。

    构筑“倾听”与“合作”的生命基调。“心灵不是为了被解决,而是为了互相倾听”——倾听与合作是课堂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是学生生命成长中不可低估的力量源泉。有研究表明,“合作学习”优于“个人学习”。本真、细腻、深刻、美好的课堂需要建构一个珊瑚丛集结般的学习共同体。在这样的共同体中学习,思想的交锋比比皆是,心灵的共鸣也自然而然,可谓“多元的合奏”。就是在不断的“智力搏斗”与“思维交战”中,学生的思想逐渐变得更敏锐、更严谨、更丰富、更周密,他们的视野变得更开阔,心灵变得更柔和,精神变得更坚强……同时,他们的理解力、生命力、思考力、创造力与实践力,也可以在课堂上练就。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指出:唯有冲刺与挑战的“合作学习”,才是润泽儿童心田的课堂,才是宁静的教室里教师循循善诱的课堂。这种润泽性和缜密性正是培育孩童知性的关键要素。

   “为难于易,为大于细。”我们应该从易处、细处出发,理想课堂的大门向我们敞开着。

理想课堂给学生以自由  董楠楠

    自然界中,每朵花不一样,每棵树不一样,即使同一个种类,花形不一样,树形不一样,但都有生命怒放的状态。

    理想课堂的样子也一定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要为理想课堂找到一个标准答案,注定只会是一个无法触及的理想而已。不过,不管理想课堂的面孔多么与众不同,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理想课堂一定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课堂才会走进课堂,喜欢课堂学习才可能真正发生。如果学生对课堂都不感兴趣,无论课堂设计得多么精致,也注定是失败的课堂。

    理想课堂一定有着充分的自由,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参与,并能及时得到成功体验。自由,就是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可以选择自己舒服的学习方式,可以不担心因为回答错误而招致批评。没有选择就没有自由,没有自由又何谈自主。自由的课堂,学生一定要有充分的话语权,他们有充分表达自我的权利。一方面要让学生表达完整,不能还没等学生说完,教师就迅速叫停或插话,教师要学会等待,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也许几秒钟的等待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另一方面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表达,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恰恰向教师反馈了学情,所以,善待学生错误就是善待课堂资源。

    理想课堂一定是学生始终感到心理安全的课堂。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害怕出错,总是看着教师的眼神,试图回答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则意味着课堂是不安全的。如果课堂是不安全的,学生们就可能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因此,教师如何使用赞赏的语言来代替抱怨、批评和指责,进而营造没有害怕的课堂环境,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理想课堂一定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上最大的资源,学生不仅是课堂的消费者,也应该成为课堂的贡献者。我们常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是,这个主人到底可以行使多少权利,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在学生的课堂上,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支持者和服务者。当教师走进课堂时,不仅仅要心里装着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装着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和状态,不能让情绪成为阻碍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教师要先关注情绪再关注教学,这样的课堂起点才有意义。如果学生没有开始学习,课堂教学就不应该开始。

    理想课堂也应该是不断校正的课堂。只有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整,课堂才可能趋于和谐。在追求理想的课堂中,应该抑制过度的,提升不及的,调整错位的,进而发展适度的课堂生态。

给学生适合的“种子课程”  杨淑娟

    我们试图追求这样的理想课堂图景:从长远思考,理想课堂是情商和智商共同成长的课堂;从近处着眼,理想课堂是师生一起释放智慧和激情的课堂;从格局变化来看,理想课堂是学生自主选课的课堂。

    理想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情智课堂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情商之父丹尼尔说过: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而非智商。成绩是用分数、数字来衡量的,但是孩子的一生,关键的不是成绩,而是成长。情智共生的课堂不能仅仅强调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的培养。情智共生的主阵地在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会学习,会沟通,会分享,会合作,敢质疑,敢争辩,能包容,能失败。具备了这样的素养,走上人生的竞技场后必定会有着热忱的态度、适度的自信、良好的沟通,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

    理想课堂是师生共进的课堂。师生共进的课堂上,教师表现出的不是“蜡烛燃烧”、“春蚕吐丝”的凄苦和无奈,他们会因为教学中的创造和超越充满欣喜,会因为不断收获和进步而欣喜,会充分感受到职业幸福感、成就感。师生共进的课堂,教师身份将发生本质性变化。教师是大同学,和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围绕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在师生关系方面,不是上对下的长幼关系、授受关系,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发展关系。师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相互帮助,追求的是一种真学习、同进步。在教学关系方面,师生之间不是那种传授和告知关系,而是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关系。师生共同创建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创建人文、自由、开放、多元、灿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实现真实、自由、自主的阳光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看到的不仅是学生的智慧和激情,而且是教师生命的张扬和释放。

    理想课堂是走班选课的课堂。课堂是学生的,我们应该尽全力“让课堂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堂”。理想课堂要让不同性格、特长和年龄的学生站上成长的舞台,去体验、去展示、去参与、去创想,不让一个学生当看客、当陪练,做到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意愿,给每个学生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理想课堂必须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最有效、最全面、最先进的学习指导活动。因此,可以逐步取消班级授课制,改为学科辅导制,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极大限度”的知识与技能,为其发展提供全面服务。确定授课地点和教师,学生根据自己所选课程,去接受学科教学辅导。教学方式由教师根据学生需要随时调整。一门课按不同进度开设与学习,学生可以重复听讲,可以选择听讲。摒弃“一刀切”、“一把尺”的教育,可以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种子课程”。

回归一方池塘         赵民轩

    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鱼”是教给学生知识和道理,“授之以渔”是教会学生技能方法。相对于“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无疑是更好的教学方式。

    无论教师“授鱼”还是“授渔”,都不是学生自己找到的“鱼”和“渔”,还是停留在教师“教”的层面,区别只在于教师是教知识还是教方法。当教师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学生的学习就能体现出一种原生态的自我探索,反而造就了没有教师主导下真正意义上的完全自主学习状态。

    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应该回归那一方池塘——一切自然发生的地方。有一方池塘,自然就有一个生机盎然的生命世界。我们的教育被强加赋予了太多的功利目的,学生不由自主地成为完成家长心愿的工具。学生成为工具,就像池塘成了养鱼的场所,就不会有鱼儿自由自在的生长。

    没有“教师主导”的课堂才会产生学生需要的自主学习课堂。许多学校往往是因为教师既没有“授之以鱼”的本领,更没有“授之以渔”的高明,无奈只好放手,但无意中却让学生拥有了真正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与机会。

    教师本应该是受人尊重的传道者,但在许多学生眼里竟然沦落为“痛苦制造者”。教师常常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灌装桶”,课堂由教师一统天下,学生像被驯服的小绵羊,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课改就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是学生需要的就要坚决去掉。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然会被调动起来,他们也就可以自由地以自我需要、自我创造的方式去学习。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人生我把握。”这些课堂标语折射出新课改的核心价值理念:学生的需要才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在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面前,传统的国家需要和教师的教学任务需要都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以人为本的教育需要一切以学生为本,一切教育都要为学生服务,学习权力也要回归学生。取消讲台,就是取消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和控制权力,归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

    一旦教师强调自己的主导地位怕失去自己的作用不愿放手,强调教育目标和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无视学生的需要不愿放手时,这种教育就变成了“目中无人”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绝不会有真正的自主学习发生。

教师眼中的理想课堂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就是点燃学生求知热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高贵品质,让他们成为时代的真正“贵族”!这种高贵品质应是对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美好憧憬与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应是对弱势群体真切的同情与无私的帮助,应是对社会进步的客观审视与卓越贡献。  

    我一直憧憬着我的课堂,让人开心、开朗、开窍。想当年,寿镜吾老先生给鲁迅上课的时候,不管他们听不听得懂,只管自己讲,讲到精彩处,一个人陷入情境中,头就那么晃过来、晃过去,浑然不知学生心猿意马。这样的课堂是让教师开心的课堂,他既是演员,又是观众,结果是所有孩子都跑到花园里玩去了。我希望课堂上教师尊重生命、亲切平和、风趣幽默、知识渊博,以此浇灌学生心灵,点燃学生激情,引领学生成长。(王炜)

    在我心中,理想课堂就是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友好相处的课堂,要建立起一种平等的、民主的、探求知识的新型师生关系。教育专家魏书生曾说,师生之间就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对方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那么对方心灵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喊“我理解你”,对方的回音也是“我理解你”;你喊“我恨你”,对方决不会回答“我爱你”。我们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才能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愉快。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自然就会形成“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学风。(谢帮军)

    理想课堂必然存在于理想的学校之中。我心中的理想课堂就像古希腊柏拉图学院中的课堂,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交流自己的思想;我心中的理想课堂又像春秋战国稷下学宫的课堂,不同流派的学者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百花齐放。我认为,无论中外,好的课堂应该充满民主的交流而摈弃权威的垄断,好的课堂应该增加促人深思的讨论而减少机械乏味的记忆。在理想的课堂中努力培养对自然和道德心存敬畏的人,培养追求自由、公平、正义的人。理想课堂的终极目标是促使人成长为一个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公民。(赵芳松)

理想课堂有5大特性

    人文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熏陶与渲染,而课堂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最好实践场。人文的课堂应是有温度的课堂,从知识课堂向情感课堂转变,通过对学生的尊重,促进学生成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生态性:课堂的生态性呈现出来的应是立体而丰富的生态结构,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拥有美好情感的体验,达成健康人格的建立。如果我们的课堂总是以高考为尺、以分数为度来衡量学生的成长,可谓“逆天而行”。

    民主性:课堂上的民主意识应是对师生角色的一种健康的定位,教师应摒弃独霸三尺讲台的欲望。好的课堂应当拒绝权威,在课堂上实现平等的对话,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有尊严。

    自主性:立足学生兴趣,课程选择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模块自主,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减少学生学习的功利意识,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

    科学性: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活动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需求,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培养能力,都不能是教师一厢情愿地将课堂变成一个塑泥人的模子,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  (席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