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十大假象解读(上)
课堂是学校的心脏,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教学,而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是当务之急,高效的课堂取决于高效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老话题,但是如何从新的视角去观察、指导以及评价却是一个新问题,也是校本研究的主课题。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研究如何全面审视课堂教学行为以及如何构建系统有效的教学行为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总结了目前高效课堂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假象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路,欢迎大家指正。
第一大假象:小组学习中的假合作
行为描述:某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小组6名学生。第一环节要求学生在导学案上写出一些短语的英文形式并大声朗读,学生分小组先写短语,然后各自朗读。第二个环节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一天的作息情况,用第一人称手法写,动词用原形。学生分小组开始写,学生各写各的,2分钟后,教师要求学生停下来,学生回到原位,有些学生还没有写完,教师开始点学生展示,期间学生没有任何合作学习的过程。
行为探析:合作交流学习是学生个体打破独自学习的习惯,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有效方式。它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高效课堂倡导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任课教师没有真正弄清楚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操作要领。认为只要学生坐在一起就是合作学习,期间没有任何合作学习的过程。有些时候纯粹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有时候当学生还没有进入探究状态时,教师就叫学生迅速合作;有时候当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时,教师突然叫停……常常成为高效课堂的装饰性教育,学生则成为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道具。
行为策略:
①增强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教师要认清合作交流学习的必要性。合作交流学习对改善课堂气氛和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应用合作交流学习,可以从同伴中迅速得到高质量的帮扶,缩短了反馈和矫正的时间,也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完成学习任务。
②把握合作交流学习的契机。合作交流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强迫,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合作交流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交流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等等,一般出现下列情况时可运用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二是遇到大家都期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易或不能解决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③抓好合作交流学习的建设。“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得好”,其内涵之一就是关怀每一个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占大多数的班级上课,合作交流学习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在班级里通过合作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学习,他们的学习才可能有持续的进步。要实现合理高效的合作交流学习,还必须讲究合作策略:首先,要选择好小组长,一般是将悟性好且有责任心的同学分到各组担任组长,每组6-8人,好、中、差三个层次按1:2:3的比例配置学生,尽量做到“异组同质”。其次,对学习最差的几个学生酌情对待。能力差但有学习愿望的要分配到组长有爱心且成绩优秀的组里去,调皮的学生放在全班最有“权威”的同学任组长的组里去。第三,在组织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随时注意他们的动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学会听取意见,接受好的方法。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老师要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
第二大假象:课堂教学中的假目标
行为描述:某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上,老师出示了课文《自己去吧》(第一课时)的三个学习目标(来自教师参考书上):⑴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⑶了解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能自己做的事就不要依赖父母,自己要学会生活的本领。
行为探析: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归宿。高效课堂的高效体现在教师确立切实可行的明确的简明扼要的学习目标。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就越能够获得成功。很显然,如果这位老师把上述三个内容同时出示给学生并不恰当。因为作为第一课时,学生往往要扫清生字障碍,读通课文。如果老师将本课中的三个学习目标同时展现给孩子,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如果将第三个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原封不动照搬出来,让学生去完成,很显然难度很大,既便是高年级学生你把这几行字留给他,他也茫然,“了解”一词很泛泛,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了解?因为这个目标不是学生凭着动动笔、动动口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反复对话的过程中产生感悟。
行为策略:教学目标作为“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做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首先是从三个维度的角度来确立的,它不仅包含着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而且也涵盖着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它是从教师角度确立的,而学生的学习目标则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某些过程和方法使之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对情感的把握,对技能的体验。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存在着一致性。我们可以借鉴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完全照搬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每节课在预设学生学习目标时老师心中要有教材,眼中要有学生。
如何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课标的正确解读是基础,教材及学生的准确把握是关键,学习目标的准确表述是条件。具体地说:①学生的学习目标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完成的,每节课不宜过多。②学习目标要从学生的角度来预设,目标语言要通俗易懂,易于评价。③预设学习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个别差异。④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完成教师预设的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经过内化、理解、感悟到的东西──即:生成目标。⑤目标出示要得体得法,不应让学生读一遍后就放到一边再也看不管了,或是通过课件出示完就算了,而应成为学生对学习目标是否完成进行自我评价的依据。在表述上目标要具体、适宜、具可测性。具体是指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习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确定具体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看了之后明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会做什么;适宜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学生的发展性等。要注意学习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结果,应该用学生学习后能说什么或能做什么来陈述,尽量避免用“知道什么”、“理解什么”等含糊的词语来陈述目标。其次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在目标的陈述中,学生一词应省略。不能出现“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会做什么 ”这类句式,因为这类句式中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第三大假象:自主学习中的假自学
行为描述:某初中数学课堂,上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菱形”一课,教师先安排学生自学10分钟,完成三个目标任务:菱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10分钟后,教师检查,学生对答如流,教师非常高兴地表扬学生,说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得很快。
行为探析:《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的。”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培养能力而言,自主学习是发展潜能的桥梁;从教育实践来说,自主学习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自主学习更是高效课堂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课堂上让学生自学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方法。看书,是一种自学方式;但是,并不是自学就一定要看书。对一些适合探究的知识,看书就容易直接看到结论,就不能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的收获也就要大打折扣。学生自学时,教师也可以适时介入,在教师的组织、调控下自学。考量某一种学习是不是自学,不是看教师介入没有,主要看教师“直接讲知识没有”。上述案例中,在10分钟的自学时间里,学生只需要把书上的几句很短的黑体字记下了,就算完成任务了。用10分钟记住几句话,是“假自学”。
行为策略:
1.学生自学的过程,教师要全程参与,要对学生的自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调控,要让学生从自学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识产生的过程,收获这个过程中的非知识元素,这样有利于锻炼思维、培养兴趣,促进可持续学习。
2.在自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体验疑惑的痛苦与顿悟的愉悦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假如一个同学一节课作了10道题,这10道题对他来说没有任何难度,那么该同学这节课的收获有多大呢?他最大限度把某些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再熟悉了一遍。如果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他必须经过大量的思考,经过多次试错,充分体验到没有找到突破口疑惑、痛苦和终于出现灵感后的顿悟、愉悦。经过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有实质性的发展。所以在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组织、指导学生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①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自学潜能。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故意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能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②学生利用“引导发现法”自学新知识。让学生提前完成练习,首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利用“引导发现法”学习新知识,再让学生利用“引导发现法”自学新知识。③讲课当中仍要发挥自学作用。学生通过预习,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请老师帮助尽快把它弄懂的心愿。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上就会出现一个“定向兴奋中心”,他们就会聚精会神听讲,开动脑筋思考,这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就有了共同的基础和统一的目标。所谓老师讲解,并非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仍要发挥学生的自学作用。④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是进行自学的一个好习惯,它的好处是可以使学习克服学生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注意课前预习,决不能放任自流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或自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向学生布置预习提纲,提出思考题和提示自学重点。
第四大假象:学习交流中的假展示
行为描述:某校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上,老师通过投影布置了五道自学新知识的预习选择题,学生独自完成,3分钟后,进入展示交流环节,老师引导学生依次订正答案,老师问,学生答,全班共有五名学生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期间没有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质疑的过程。行为探析:考量课堂的有效、高效,必须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数量,尽可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只有部分学生参与的课堂是“假课堂”。还有些老师为了营造好的展示氛围,设计的任务、问题等越简单越好,耗时越少越好,试图形成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教学效果好的课堂印象,这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学习交流中的展示环节应该是交流展示预习或自主学习的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展示和反馈是为预习服务的,是促使学生认真预习悉心准备的两大手段,为了能使自己在展示课上争取机会、展示精彩,学生在预习中就会根据预习或自学提纲的要求认真预习课文、查阅资料、完成问题,为了能使自己小组在展示评价中多得分,小组成员之间也会在预习环节中相互研讨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所以,展示是促使学生和小组充分预习的内驱力。绝不是单纯的做题目后的对答案,更不是教师问学生答,而且只是少数优等生的展示。
行为策略:一般情况下,学习成果展示是在教师指导下,首先进行小组展示,交流预习成果,在小组讨论中,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积极地投入,除了接受信息外,更多的是带着怀疑的心态去思考,其反应除了听之外,更多地是赞许、补充、质疑。然后是全班性的展示,全班性的展示要展示“普遍”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般主张由学习较弱的学生多展示,对展示的内容教师要学会取舍,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
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由于学生的差异性永远都存在,教师的集中讲解不可能照顾全部学生,因此,充分利用优生资源,变一个老师为多个老师,实现生生互帮、互助,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策略。如上述案例,如果老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已会的与不会的结对,进行对话、讨论、互助。这样,就好像有很多小老师一样,人人有事做,个个有发展。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虽然每个学生的学习深度各不相同,但是通过发言,每个人把最美丽的一面展示出来,日积月累,自信心也得到培养。
第五大假象:当堂训练中的假检测
行为描述:某初中历史课上,下课前10分钟,老师出示了当堂检测试题,让学生完成,学生边看书边讨论边做题,下课时间到,学生下课,老师离开教室。
行为探析:“当堂训练”是指运用所学知识,当堂完成作业,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的内容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背记重要知识点,二是完成作业题;训练的形式则是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教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指导,学生之间也不允许进行讨论。这对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做到作业的“堂堂清”、“日日清”,都是极为有利的。
上述历史课教师只是孤立地应用当堂检测,对如何有效实施“当堂训练或检测”这个环节没有真正领悟,学生看书完成作业,效果不会很好;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不将学生作业收起批改,怎么能了解哪些学生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课后还需要单独进行辅导,并针对学生作业当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
行为策略:当堂训练是保证学习目标达成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做到:
①要保证训练时间不少于10—15分钟,让学生能在做题的实践中,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②要注意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所以教师务必精心设计习题,要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题,不要粗制滥造的题。
③要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根据学情,把作业分为“必做题、选作题和思考题”,重点出好必做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
④要指导学生做题方法,先复习再做题,死记活用。在做作业之前要再看一遍例题,先消化理解所学的内容。不要一拿过作业本就做,这样往往容易出错。
⑤要强调学生当堂独立完成。教师不辅导学生,不干扰学生,确保学生聚精会神地做作业,如有错误,待课外辅导。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的任务,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熟练地记忆、牢固地掌握当堂所学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求甚解地完成作业,或者抄袭别人的作业,那就起不到做作业的作用。做作业如同考试,限时当堂独立完成,就很好的保证了学生能及时练习,独立练习,快节奏练习,解决了学生因课下做作业时自觉性差,随意性大而导致的抄袭作业或不做作业等问题。
⑥课堂作业要有代表性,适度和适量,确保能在下课之前完成。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让学生多练、精练。教师一般不当堂批改作业,下课时,把课堂作业收走,到课下再认真批改。对没有当堂完成作业的学生,要记下姓名,作为课下补差和日日清的重点对象
⑦要强调学生纠错。有题必做,有错必纠。对作业的批改,学校规定上午的作业,教师应在下午上课前批改完发给学生,有错改错;下午的作业,应在夜自习或放学前批改完发下。除作文外,作业都要当天批改完毕并发给学生纠错。教师批改以后的作业,学生如果做错了,必须更正,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更正错误。学习既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补漏改错、融会贯通的过程。一门课程,知识漏洞越小,说明学得越好,考试时的成绩也就会越好,那些作业中出错的地方(考试时出错的地方也如此),往往就是知识漏洞最大的地方。教师和学生都要建立一个“错题集”,每次作业(含测试和考试)之后,将其中做错的题目及时记录下来,这些就是知识的漏洞。教师既要重视这些错题,从中找出教学难点和规律,又要督促学生经常看看这些错题,反复练习,时间长了,漏洞就会补上。
⑧要注意矫正学生的坐姿和规范书写,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