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
“我曾经想,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老师一朝醒来,可能会发现自己已经没有资格做教师了。”这是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卢志文的大胆假设。这种假设并非危言耸听,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微课、慕课等新的课堂形式不断涌现,很多原先教师的职能被代替了。那么,随着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和教育手段的不断变化,教师该如何应对?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这是时代带给每一位教师的严肃命题。
今天的教师更应该关注什么?
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一次演讲中讲道:“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最忧心的是教师只看技能技巧,育分不育人,这是对孩子的坑害!21世纪的教育是不是变了?不,没有变。教育依旧是培养人,培养有责任感的人,培养一颗有中国心的人!”如今那种只关注分数,忽视学生人格培养的方式早已被人们所摒弃,人们更加看重教师的育人作用。
“今天,教师身处的世界发生了很多自己未曾预料的变化,这让他们有点不知所措,社会在教师这个职业上累加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关注什么?”北京市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李晓琦早已开始思索这个问题。
在实践中,中关村四小更加关注孩子是否能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我们认为教师既是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在追溯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学校教师找到了高度认同又能够唤起共鸣的教育理念,即儿童站在正中央,为每个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让孩子能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李晓琦说。
“今天提出好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是因为在我们的教育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课堂教学认知过度初级化,缺乏创新精神的培养,情感教育缺失、德育效果不彰、公民教育地位尚未确立、个性教育扭曲、健康教育片面、审美教育庸俗化等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朱旭东教授认为,今天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让教师成为“教书匠”,缺乏对学生心灵层面的关注。
然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育的综合改革,但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通过教师来实现,需要通过教师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来解决。问题是好教师关注的学生整体发展是什么?如何将学生的整体发展具象为可操作的现实路径?
朱旭东认为,好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在关注学生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注意、记忆、感知等的初级认知,而且随着学生成长更要关注其分析、判断、推理和决策的思维,关注语言、概念形成和知识表征的能力,关注问题解决、专长形成和创造力等的高级认知。然而,仅仅是关注认知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对于教师而言重要的是要具备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教育能力。
“在现代社会,好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和公民性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道德发展中的知、情、意、行的规律,而且要关注学生公民性发展中的社会责任和权利、政治责任和权利,尤其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朱旭东说。
除此之外,朱旭东还认为,好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和社会角色认同,培养其社会责任和领导力,以及合作、分享、团结、尊重、包容、理解等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解决不和、冲突、矛盾、对抗、竞争等的社会能力。
“在北京十一学校,随着行政班和班主任的消失,任课教师的教育和管理责任大大增加,不仅要负责学科教学,更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情绪情感和人际交往;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不仅要管理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这时候,我们会面临很多挑战和压力,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此时我们才感觉到自己是一名真正的教育者,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师。”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王春易认为,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
一些校长教师说,好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健康和安全,认为这是学生的生命保障,学生的健康除了身心健康,还有精神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学生的安全包括生命安全、性安全、信息安全等。
另外,好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艺术和审美发展,学生的艺术发展是指学生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这是艺术教师的工作内容,但学生审美发展既与艺术发展紧密联系,同时又独立于艺术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审美意识、体验、创作的过程来获得审美的知、情、意、行的发展,而这种发展的关注是好教师应尽的责任。
今天的学生跟过去任何时候的学生相比,具有非常强的主体性。他们的知识性、社会性和多元性也是过去的学生所不具备的。从古到今没有哪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在同一个教室里的孩子,家庭贫富差异如此之大,社会阶层如此丰富,生活背景如此复杂。这一切也给教师提出了新挑战。
“我的老师留给我一段话:‘贵重的钟表在于准,分秒无误;恰当的教育在于适,适事、适人。教育要看对象,俗话说:摸着石头过河。’老师的话犹如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进的路,我心里明白了许多。”中国教育报微信网友、人大附中特级教师肖远骑说,“教书育人,首先得了解教育的对象,了解学生,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教学要面向实际,‘摸着石头过河’,由此,我懂得了做一名教师仅有知识还不够!还得学会研究学生!”
今天的教师如何培养有素质的学生?
言传身教,是任何先进技术都无法替代的
在刚刚过去的清华大学2014年开学典礼上,校长陈吉宁提到,“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应始终成为学校的目标”,“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在清华,你们将接受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学会做人,学会洞悉自然、人生和社会,为成就美好的未来做好准备。当你们离开清华以后,伴随你们的将是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还有历久弥新的清华精神”。
什么是素质?有人说,一个人把他从学校里学到的所有具体知识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那部分东西,就叫素质。今天的教师该如何将孩子培养成有素质的人?
“《礼记·学记》上有三句话: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导孩子、指导孩子、引导孩子,但是不要牵着孩子的手走;我们可以给孩子以规范、制约甚至强制,但是请记住,不要压抑孩子的个性;我们可以点拨孩子、启发孩子,但不要把结论直接告诉孩子,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卢志文在他的博客里写道,孩子的培养更多的是一种引导与言传身教。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党委书记童世骏告诉记者:“我的导师冯契先生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承袭了他的老师冯友兰的观点: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德性的过程中,行‘有言之教’是不可缺少的,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人格和品质,他或她实施‘有言之教’的方法和态度,同时也在默默地传递着重要信息,或者说在默默地发挥着更重要作用——说到底,教师的最重要职责,是通过他的人格和行动,通过他的方法和德性,给学生以示范、启发和激励。这种‘不言之教’固然是离不开‘有言之教’的,但相比之下,只有‘不言之教’,才可能具有画龙点睛、水到渠成的教化作用。”
而这种人格和品格的言传身教是任何先进技术所无法替代的,这也正是教师培养人的核心意义所在。
全国优秀教师张丽莉讲她如何成为一名教师时提到:“青年时,我如愿以偿,顺利考入师范专业,成为一名准教师。那段日子里,校园中我喜爱的每一位老师,都成了我身边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成为我心中最鲜活、最生动的榜样。在他们自觉、不自觉的引导下,我崇拜孔子,翻看《论语》,记住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并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读懂了其中的含义。那时,我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老师——做一个给学生起到良好示范引领作用的人。”
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之外,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提出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良好习惯是教师的首要责任。“首先要把健康人格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一个核心凸显出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是习惯的培养,一些基本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用一句话来表述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人格健康并富有创新能力和良好习惯的现代公民。”孙云晓说。
“教育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需要教师满怀深情地用爱来浇灌学生的生命成长,但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爱得正确,有爱的艺术和爱的智慧,以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踏雪无痕的效果。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勤于学习、善于反思、满怀智慧地去教育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绽放生命的精彩。”中国教育报微信网友、山东省滕州市第三实验小学的杜忠彬对此深有感触。
当今时代是一个快时代,而教育却是一个“慢活”。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快出成果、多出成果成了许多行业的迫切需求,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思想出现在教育上时,教育有时不免也有了功利和浮躁,以牺牲孩子长远的发展来换取暂时所谓的成功和名利的现象不断出现。
“在有些老师的教育词典里,只有‘疾风暴雨’和‘趁热打铁’,没有‘倾听等待’、没有‘相机诱导’、没有‘温火慢炖’。于是,教育常常在‘针尖对麦芒’的状态下进行,成长中往往多了一些不该有的火药味。”王春易说,时间确实是教育的绝佳伙伴。如果我们能够把握时间的节奏,学会等待,在适当的时候实施适合的教育,也许比火烧火燎的风格更为有效。
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不断浸染的过程,每一天、每一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是在为人生做积淀和准备,都将对孩子的终身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就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常识,着眼于孩子的成长,教给孩子终身受益的东西,让学生因教育而走得更远。
“我深切地感受到‘一批好教师可以造就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教师可以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的深刻内涵,对于即将来临的教育生涯,我希望自己能够坚定住教育信念,和孩子们共享教育的快乐和幸福。”杜忠彬说。
今天的教师如何适应新的教育环境?
平等交流,教师应学会与学生一起成长
在传统的校园里,或多或少都有学生成长的固有模式,他们将面前那些个性不同的学生一一地嵌入这个模式。
然而,随着教育的进步,学生的个性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前模式化的培养路径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变化、转换思路,成为每一位教师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今天我们做教师,不光要给孩子满分,还要让孩子满意,使孩子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要有自己的理想。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是人生进步的五个阶梯,对教师而言,同样适合。”卢志文指出。
今天教师拿什么去赢得学生?“我们有很多困惑。我想,教师赢得学生就是四个‘真’:真情实感、真抓实干、真才实学、真知灼见。教师有了这四个‘真’,我想孩子一定喜欢你,孩子一定服你的气。不是因为你有了教师权威他才听你的。”这是中国教育报微信网友、一位一线教师的感悟。
其实在今天的校园里,学生的自我意识早已萌动,教师应将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个体进行交流,将自己的想法与学生的想法放在同一个天平上去权衡,将自己的道理与学生的道理用同一种眼光去审视,将自己的逻辑与学生的逻辑用同一个标准去判断。这样一来,学生变得真实了,教育也变得理性了,教师可以从容淡定,学生也可以心平气和。如此下来,可能耗时费力,但教育效益却大大增加,其持续性、持久力也非同寻常。
微信网友“毛毛”认为,教师要跟学生一起成长:“我认为做好老师应该以做好人师、经师为根本,把终身学习当做一种习惯,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发展,与学生一起求知求实,与学生一起成长。”
在李晓琦看来,要教出幸福的学生首先要让自己成为幸福的教师,而成为幸福的教师,这是成为新教师的应有之义。“教师要学会经营生活,善于平衡繁忙工作与家庭需求的教师,往往身心合一,这是一种生活哲学和人生智慧。这样,学生可以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美好与平和;教师要学会享受挑战,今天的教师不可能与挑战隔离,面对挑战的态度决定了教师的状态,当挑战迎面而来,学会享受它并找到乐趣。这样,学生在教师的身上可以看到自信与时尚;教师要学会看淡功名,关于功名,得之坦然,失之淡然。这样,学生可以从教师那里懂得恬淡与执着。”李晓琦说。
谈到今天如何做老师,张丽莉说:“我周围的前辈们告诉我,教学生就像种庄稼、浇浇水、驱驱虫、施施肥、用心栽培,不可着急,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你要做一个有高尚德行的人。这时,我终于明白,其实,我该成为这样的老师——既有思想,又有信仰;既有学问,又有品行;既懂得爱,又会爱;既能春风化雨,又能润物无声……”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的信息化和信息的社会化,大大加速了现代文明传播交流和发展的步伐。在现代信息化社会里,教师如何应对信息化的浪潮,是否会出现“将全国最好顶尖教师的课程放到网上供学生学习,其他教师成为学生的辅导员”这种情况?
微信网友杜忠彬告诉记者说:“人格和品格的言传身教是任何先进技术所无法替代的。我们常说,教育就是一种行为影响另一种行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正所谓‘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
“孩子们并不仅仅是知识的容器,今天我们培养的孩子必须是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孩子,他们才是新世纪的主人,而这正是电脑所无法替代的。电脑的另一个特点是没有情感,跟情感有关的工作电脑做不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培养高情商或者说有和谐情感的人。”卢志文对此有着深入的思考。
但是在信息化时代,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诸种能力,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为更好地发挥和培养处理信息的教学教育能力,必须在极其丰富的信息源中刻苦钻研和雕琢,力求成为处理信息的高手,才能培养出创新进取开拓型拔尖人才。“在前段时间的PISA测试中,学生基于互联网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排在比较靠后的,这反映了我们学生对互联网的了解还有缺陷。”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信息中心主任张中涛说。
“教师从事的是伟大而崇高、复杂而多变的工作,教育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学生,没有一成不变可以照搬照抄的规律,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需要加强学习,提升创新教育的能力。”北京市立新学校校长、物理特级教师曾军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