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本工程 > 读书学习 > 正文
领导读书学习(八)

 展示:从“知本”到“能本”跨越的六个台阶

新课堂的基本流模式:“预习——展示——反馈”。展示是新课堂的核心环节。生命因展示而自信,课堂因展示而精彩。在新课堂实践中,展示这一环节普遍得到重视和强化,这一进步难能可贵。但是,具体研究这个环节,我们发现有“两多两少”现象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和研究。即,“做题讲题的多,动手操作的少;记忆背诵的多,创新拓展的少”。“两多两少”现象的存在,标志着课改依然在“知识本位”徘徊。如果说实现课堂模式的基本转型是新课堂的第一次革命,那么,实现从“知本”向“能本”的跨越可以称之为新课堂的第二次革命。那么,究竟如何实现新课堂从“知本”到“能本”的跨越,笔者认为我们需要跨越六个台阶。

一、转观念。经常听有些老师抱怨,高考不改课堂怎么改?我们只能说这是抱残守缺的一种托词而已。实事求是的说,这些年高考和中考不管是从内容还是方法,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概而言之,最大的变化就是从“知识本位”,逐渐变为“能力本位”。亲爱的读者朋友,你不妨用谷歌输入“高考”空格“能力本位”,回车既得“165,000”条相关信息。高考、中考回归“能力本位”,已经从构想变为实操,这是不争的事实。所谓“能力本位”,就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改追求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本。但是,纵观全国的课改,课堂上“知识本位”依然根深蒂固。评判的标准其实很简单:我们不妨将这类课堂归之为“三零”课堂,即,“零自主”——“零合作”——“零探究”。传统“应试”的惯性,已经内化为不少教师的课堂潜意识,改变太难。亲爱的老师,纵然是“应试”,现在人家也都“能本”了,咱总得服这个现实的理吧?别再老是“让我改?考不好咋办?”醒来吧!请思考,“改不好,该咋办?”

二、换目标。新课改主张“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全覆盖。现在的情况是,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和教师不执行这些目标制定的“规则”,我们多见的是罗列几项教学任务却称之为“教学目标”。在课改的具体操作中,我们提供这样的目标设计策略:“过程”归于流程,“方法”蕴含其中。主张流程各环节要具备“3W”:即“What time”(什么时间);“what”(什么事情);“What method”(什么方法)。之后,要建类:1、知识;2、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类目标本着“知识两三点,能力两三点,情感一两点”的原则具体加以设计。眼下,最大的挑战是,重构中小学分学科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结构序列。三维目标最大的优势是将知识的获取不再作为课堂学习的目的,而是作为能力和情感的中介,为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供系统的实践空间。三维目标的系统构建,是“能本”课堂的基础工程。

三、变问题。在《导学案的问题诊断与矫正》一文中,已经指出,在导学案设计中应该实现从“试题化”向“问题化”的转型。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课堂的本质,课堂就是“基于问题的解决”。要实现“能本”课堂的转型,问题类型需要走向多元和创新。“知本”课堂其问题类型以呈现型问题为主,“能本”课堂则更注重发现型和创新型问题的导引。最近,课堂调研中有些案例值得我们思考:一堂高中的生物课,课题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材中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要求对30粒花生进行观察、测量、统计、比较,说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在具体操作中,老师担心探究活动耽误时间,活动“变异”为揣测与推想。一堂高中化学课,课题是《元素周期表·核素同位素》,课后分明有一个根据所学知识自制《元素周期表》的创新性作业。但是,老师干脆就没有提及。该动手时不出手,探究能力何时有?建议学校在导学案评价时将问题类型转型设计专项赋值评价。切实保障发现型、创新型问题得以落实。亲爱的老师,请再课堂设计过程中,经常问一问:“我发现了吗?”“我创新了吗?”

四、讲生成。“能本”的课堂一定是生成的课堂。生成的本质是创新。“知本”课堂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多是是非评价,而“能本”课堂对学习结果总是寄予生成的期望。课堂所有预设的“应验”,都与生成无关。生成一定是即时智慧的爆发,是思维灵感的突然“驾到”。记得一次上小学语文课,课题是《伯牙绝弦》。其中有个情节是仿句练习:请模仿一下句式,“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试想伯牙还会志在什么?子期又有怎样的答对?结果出现:“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志在白雪,钟子期曰:‘善哉,皑皑兮若白雪!’”前后物象雷同,进入了生成的“高原”。就在这时,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看谁能在后面的句子中不出现与前面雷同的词语?”两分钟后,出现了“皎皎兮若玉盘”;“皑皑兮若(‘白棉’继而‘白絮’)梨花”等精彩的创造。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生成的期望,学生一定会多一些创新的惊喜!

五、新评价。课堂的转型呼唤评价的转型。“知本”课堂的评价多关注知识掌握的精确、规范以及效率。“能本”课堂则更关注探究的过程,知识的运用,生成的多元,创新的价值。“知本”的课堂评价是静态的,而“能本”课堂的评价是动态的。“知本”课堂评价是单向的,“能本”课堂的评价是多元的,系统的。关注“能本”目标、“能本”问题,关照“能本”生成、“能本”实践是“能本”评价的实操要件。

六、重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知识的学习是学科化的,而实践则必须冲破学科壁垒,走向系统和综合。能力的价值在于通过知识的中介,沟通知识与生命、与时代、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能本”课堂呼唤以学科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性学习等渠道,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当学生面对时代的、社会的、生活的问题情境,能够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并能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过程中的时候,创新就会应运而生。

 

展示应突破的六个瓶颈

“展示”作为高效课堂的核心环节,在课改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大家普遍地认识到,生命以展示而自信,课堂因展示而精彩。然而,在课堂“展示”环节的具体操作中,我们时常发现一些细节不够规范,以下六个瓶颈应予突破。

一、版面浪费。黑板,作为课堂的传统媒介资源,按照高效课堂的课堂常规,一般都需要设置三面黑板。不少高效课堂实验校,也都纷纷效仿杜郎口在教室中添加了黑板,但是,由于对黑板的价值缺乏认识,黑板版面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随着多媒体的使用,黑板的价值越发容易被人忽视。在高效课堂中,黑板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是学生学习成果分享的荧屏,是学生绽放自信的田野,是学生实践创造的阵地。高效课堂的密码之一就是:把学的“黑箱”,变成展示的阳光。“说一说”,总不如“写一写”来得实在。谁如果能把学的实况用黑板加以“转播”,其效率自然会得到强化。什么时候看到黑板不用就心疼,这时候,你对黑板的价值的认识就到位了。高效课堂规定,每组至少一个展位,一个展位每节课至少要用一次。不用黑板可以定义为教学事故。为确保黑板利用充分,建议用以下工具对黑板利用率进行专项评价。黑本利用率=实际使用展位/总展位。

二、念展念答。课堂的本质在于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内化的充分才会有外化的潇洒。我们时常发现在课堂展示过程中,有些学生或依据导学案照本宣科的念,或面对黑板自言自语的说。我们把这样的展示称之为念展念答。而且,念展念答已经成为课堂的顽疾。念,其实依然是从“外”到“外”的过程。内化的“黑洞”,就是效率的“黑洞”。课堂上,如果没有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意识,内化就一定不会彻底。念的本质在于文本依赖。有依赖,思维就不会顺畅,表达也就不会流淌。

三、零性展示。所谓零性展示这里专指一种展示的误区:有些课堂,片面理解全员展示,不惜把系统的知识模块机械的化整为零,变成一人一句的接龙串词。全员展示的本质是全员参与。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展示成果代表的是小组团队集体的智慧。全员展示还有一个潜台词是人人都能展示。至于究竟谁能进行课堂展示,最好的办法是用数学的随机抽样确定。展示机会的全员均等是一种机制。

四、缺乏规范。杜郎口中学课堂展示歌大家都比较熟悉:“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中想,脱稿不再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能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熟悉这段话很容易,做出来并不容易。有些课堂不讲展示规范,只关注内容和环节的推进。学生不规范的展示习惯,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再容忍不规范展示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制定明确的展示规范要求,培养学生规范展示素养,强化展示规范评价,是突破这一瓶颈的有效途径。

五、时间失控。以展示课为例,展示环节一般用时30—35分钟左右。如果再分配到6个组,一个小组也只有5、6分钟的时间。除了板演可以共享时间之外,其余时间都要线性延展。所以,时间失控在实验校屡见不鲜。要想时间不失控,就得从细处调整。板演用时一般不应超过5分钟。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板演速度。板演的量要与分配时间匹配。学生讲解一般提倡1分钟表达(1分钟,200字),最多3分钟。纵是完不成,展示也应停。这样一是可以倒逼展示准备更充分,二是能够确保展示时间的的均衡。

六、形式单一。一般的课堂上,展示除了板演就是讲解,展示形式过于单调。高效课堂追求生命的狂欢。单一的展示形式成了生命狂欢的瓶颈。要促成展示形式的多样化,一是导学案上要有预设和指导,二是课堂要进一步开放,三是要有展示形式评价。展示形式要富有创意,诸如:一板(书),两读(朗读、诵读),三歌(唱歌),四演(表演),五画(图、画),六舞(舞蹈),七作(文),八操(操作实验)等。让学生在狂欢中尽享快乐和自信。

 

小组合作的四块“试金石”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堂学习形式革命和学习机制创新的标志,普遍受到大家的关注。在我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新版)一书中有多篇文章进行过探讨。诸如《合作,通向天堂的绿卡》《合作新说12点》等。但是,近期到学校进行新课堂调研,发现问题最多的还是小组合作。判断是否有真的合作产生,四块“试金石”请大家不妨一试:一看是不是全员参与,二看有没有帮扶落实,三看是不是“我们”的成果,四看有没有团队激励。

试金石之一:全员参与。全员参与的实现形式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强化“独学”反馈,二是确保“对学”的落实。“独学”的不充分,“独学”反馈的缺失,“对学”环节的忽视,都是导致参与率流失的重要因素。重建“群学”流程,依次按照 “C—B—A” 由低到高的发言顺序进行交流,就能多给学困生一些机会。如果听凭优等生号令全军,其他学生就只有“接受”的分了。要特别警惕一讨论就是全员大呼隆的伪合作和假合作。

试金石之二:帮扶落实。大家都习惯于追求“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但是,很少有人追问它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果没有“大板块、大问题”,就不会有“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让人无奈的是,“小版块、小问题”,依然主宰者课堂。如果课堂容忍“小碎步、齐步走”,学不出差异、快慢,“兵教兵”的帮扶就没有可能了。差异是一种资源。差异是一种期待。差异是一种凭借。差异是一种机会。新课堂追求“大板块、大问题”,分快慢、重差异,我帮你,有机会,你帮我,有劲使。

试金石之三:“我们”的成果。小组合作要的是团队的智慧,集体的结晶。如果在交流展示过程中依然还是“我以为”,多属于“个人”替代“团队”。我们鼓励交流“我们”的成果。“我们”更具有团队的多元和系统。要夯实小组学习成果的整理这个环节。当然,在表达小组学习成果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我的”与众不同的见解。

试金石之四:团队激励。当小组交流没有“我们”的时候,小组评价就会流于以“个人”的评价,替代“团队”的评价。我在课堂上习惯于使用团队捆绑的策略,经常会说:“看哪个小组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并一起举手”。“一起举手”抑或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密码。亲爱的老师,你也不妨一试,相信你每试必爽。团队要进入师生的潜意识。一想就是团队,一学就是团队,一展还是团队,一评当然团队。团队在我心中,才能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唤醒团队自觉,比唤醒自主更难、更重要。实现从个体评价,转变为团队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然要求。谁拥有团队激励,谁就拥有了撬动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提升可靠的“支点”。

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必须抓好七个环节

                                         王景宏     

课程改革从某种角度讲,就是控制教师的“讲”。课堂教学要从限制教师单向讲授时间入手,实现从教师注入式、“满堂灌”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启发式教学转变,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减少无效劳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为此,要抓好七个基本环节

 1.备课中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预设,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

(1)什么时间?用多长时间?

(2)合作学习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

(3)对合作中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

(4)合作学习的程序安排。

(5)对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测及相应对策。

(6)合作规则提示、合作技能相机培训。

(7)合作学习评价。

 2.创设情境导入,提示课堂学习目标(约1分钟)

 激发学生的动机,使学生以最佳情绪状态投入学习。采用投影、黑板公布目标,目标具体,易操作,便于检测。让学生总体知道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3.指导学生自学(约2分钟)

依据学习目标设计问题链,利用白板或黑板展示。

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等。问题链包括问题和习题。问题链应涵盖目标中所有知识点、能力训练点。要指导自学方法。如怎么看书、怎么练习、注意些什么。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约8分钟)

 操作:学生自学,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端正学生自学意识,深入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状态和效果,摸清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中疑难问题。适当表扬好的小组和个人,提示差的,督促学生完成自学任务。先完成的巩固强化,并“一帮一”帮扶差的。差的要寻求帮助。

 组长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完成自学任务。

5.组内交流、展示,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约8分钟)

 操作:组长组织,让中差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展示汇报学习所得。相互质疑、补充,尽力解决不会的问题,讨论疑难问题,记录解决不了的问题。

目的: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6.全班展示汇报,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约7分钟)

 操作:指明学生上讲台展示、汇报、回答问题、板演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①学生认真倾听、思考、观察板演,找错误或比较与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板演相同;②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③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及更正的道理;④指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

目的: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拔的问题;②通过讨论,教师点拔,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讲,不是依教材照本宣科,也不是重复学生说的,而是教学生自学后、合作后还不会的地方,教师不能就问题讲问题,要由个别到一般,上升到理论、规律、方法,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7.当堂训练、检测、批改(不少于15分钟)

操作:①布置课堂训练作业;②督促学生独立完成;③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作业。

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

当堂训练的内容具有针对性、量力性和典型性

 一是针对性原则,即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内容应精心选择,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要有层次,对中下生应紧扣课本,对优生可适当、增加发散性思维训练题。

 二是量力性原则,作业内容要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难度要适度,数量要适量,以学生经过15分钟之内完成为限

 三是典型性原则,做到有代表性和层次性,对学生易做错的题型或题目还可设计适当的重复练习。

当堂检测训练应做到独立和按时,教师不指导,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养成在课上全神贯注、紧张积极的学习习惯和善于独立思考,快速高效地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准确反馈学生情况,减轻学生课后负担。       在学生当堂检测时,教师勤于巡视、督查、批改部分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