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效能改进”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特点是:以德育人,科学树人,注重实效,讲究效率。提倡“高效教学”,减小无效劳动。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这就是“效能改进”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上课的可测评量是:①问题提出;②思考时间;③教学环节。课后的可测评量是:①作业设计;②批改方式;③反馈时间。
思考:老师要有教案,充分发挥主导性;同样,学生要有学案,充分发挥主体性。
学生要在预习和复习中,学会“提出问题”。问题要提得好,能抓住关键和要点。变被动地听课为主动地听课。有整体的教案,也应当有整体的学案。
思考: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克服难点。
一节课仅40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学目标是相当“有限”的。一节课平均可以学5-20个组块,1个产生式。少则得,多则惑。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4.“知识”分为几大类?“教学目标”只能写出哪类知识?
思考:广义的“知识”分为两大类:①外显的编码化知识(事实知识、原理知识);②隐含的经验类知识(技艺知识、人才知识)。
前者,可以言传,通常理解为狭义的“知识”;后者,难以言传,只能意会。教学目标,通常只能写出可以言传的知识;而只能意会的知识是无法写出来的。只能融合、渗透在教学之中。分清两大类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5.知识与技能有什么不同?应该作为“一基”还是作为“双基”?
思考:“知识与技能”不能作为“一维”。知识重在逻辑性,技能重在操作性,两者有明显不同,是有差异的。
这里的“知识”显然是指狭义的知识,是可以言传;而“技能”,靠体验与感悟,难以言传,传统教学中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即“双基”,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有意和无意削弱“双基”,这不可能是高效的教学。
6.“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的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是显性目标还是隐性目标?
思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多属于隐含的经验类知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很难准确地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一维”。如果硬性要求每一节课都要写出达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常就只能“贴标签”。形式主义地贴太多标签,教学效率必然降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的“长期”目标,而不是一节课的“短期”目标;是“隐性”目标,而不是的“显性”目标。分清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分清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
7.什么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提出问题和思考时间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选择出好的问题,引起积极思维。
一节课内,提出多少问题为宜,要研究,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后,要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思考”、“愤悱”的时间多长为宜,要研究,时间长了不好,时间短了也不行。
8.教学效能测评的两大要素是什么?教学中可以测评吗?
思考:教学效能的测评有两大要素:“问题提出”和“时间控制”。
问题提得好,问题的量适度,则教学效率高;时间控制得好很重要,时间多了或少了,教学效率都不佳。课堂教学的提问,以学生思考3~5分钟为宜。教师要掌握好上课每一阶段的时间和节奏。
9.基础教学中,每一节课可分为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需要多少时间?
思考:在基础教育中(1~9年级),每节课总是要有5~8个环节,平均每一环节占用8~5分钟。
每一环节(或称阶段),是一个小“节目”,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以提高教学效率。
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科的特点和魅力,要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习兴趣。这样,才可能是高效的教学。
教师要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要使学生“会学、好学、乐学”,则首先教师要“会教、好教、乐教”。
11.教师“会教”,学生“会学”,各有哪4条要点?
思考:教师“会教”有4大要点:晓之以理,导之以引,动之以情,传之以神;学生“会学”也有相应的4大要点:思考接受,活动探究,情感体验,合作交流。每一节课中,上述4大要点,最好都能表现出来,教学效率才能提高。
12.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维“发散”,需不需要引导思维“收敛”呢?
思考:上课时,要求师生的思维要“发散”,想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同时,又要求师生的思维要“收敛”,不能一味不着边际的玄想。40分种的教学,必须“聚焦”在“有限的”教学目标上,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思考:“高效教学”一定要认真研究“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多样化、科学化。有教师布置的作业,有学生自选的作业,有任务驱动的作业,有竞赛准备的作业,有师生共研的作业,有学生合作完成的作业,等等。一定要改变作业的“单调乏味”。作业要“多样有趣”。
14.“批改作业”的主要方式有哪些?怎样提高效率?
思考:三种作业批改方式,要交替进行:①教师发正确答案,学生自批自改;②教师发正确答案,学生互批互改;③教师全批全改,学生反思自评。
要提高作业批改的效能。关键内容,教师应当全批全改。一般内容,可由学生自批自改或互批互改。要提高作业批改的实效和效率。
15.在教学中,要即时反馈,反馈的时间以多长时间的为好?
思考:即时反馈是一条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中小学生而言,所做的练习,所考的试题,如果当天学生能知道正确答案,并主动改正错误的部分,强化正确的部分,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思考:要在教学中不断透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一般通用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是:①专心听课,做好笔记。及时复习,认真做题;②独立思考,勤下苦功。不懂要问,直到真懂;③认真实验,细心大胆。动脑动手,追究根源;④每章学完,系统复习。学会总结,掌握联系;⑤不怕困难,反复钻研。败不自卑,胜不自满;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要急躁,不要停顿。
17.有针对性的教学如何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策略”?
思考:“高效教学”要提倡教学的针对性,因材施教,因材择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好的“学习策略”。有强调“逻辑”的策略,有强调“操作”为策略,有强调“情感”的策略,有强调“交往”的策略。教师可以分别给予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不同策略的指导。
思考:“有效教学”的基本过程和突出特点是:激发思考,逻辑简明;引导活动,幽默有趣;富于激情,饱含诗意;指点迷津,充满智慧。
19.学习的方式有哪些水平?学习方式有一个发展过程吗?
思考:学习方式有多种水平。不同年龄的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应当分别采用相应水平的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味采用高级水平的学习方式,才是高效率。①初级水平:机械记忆,浅层理解,简单应用,被动接受;②中级水平:意义记忆,中层理解,综合应用,主动探索;③高级水平:整体记忆,深层理解,创造应用,有所发现。三种水平的学习方式都是存在的,应当重视由初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自然转化”,而不是“人为强加”。
20.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相同吗?请举出不同学科的不同学习特点。
思考:不同学科,主要的学习特点是很不相同的。充分根据学科的特点,教会学生采用相应的学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①学习科学时,学习的特点是:探究问题,理解规律;②学习技术时,学习的特点是:设计方案,操作试验;③学习文学时,学习的特点是:熟读经典,领悟发挥;④学习艺术时,学习的特点是:模仿鉴赏,审美立美。对不同学科只强调某种方法,显然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为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学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特制定《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
中学教师是履行中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尊重中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 | |
| | 2.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3.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
| 6.关爱中学生,重视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护中学生生命安全。
7.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维护中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中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中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中学生。
8.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中学生的不同需要。
9.信任中学生,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中学生的自主发展。
|
| 10.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11.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12.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
13.引导中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
| |
| | 22.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及其教育方法。
23.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
|
| 26.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
|
| |
| 36.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
| | |
| 40.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41.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
43.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
| 4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47.根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48.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
|
| 52.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
54.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
| 57.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中学生发展。
|
| 59.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60.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中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中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制定中学教师准入标准,严把中学教师入口关;制定中学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中学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二)开展中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中学教师职业特点,加强中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中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加强从事中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
(三)中学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中学绩效管理机制。中等职业学校参照执行。
(四)中学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