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衡水中学的每节课 40 分钟。
2.“两个对待”:把每节自习都当做考试对待,把每次考试都当作高考对待,真正做到“自习考试化,考试高考化,高考平时化”。
3.“三个按时”:自习课按时到位辅导,按时布置作业,按时收缴作业。
5.“五必”:作业有发必收,有收必看、有看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7.教学改革上,以“五主”为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导轴、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
8.在课程安排上体现“三步走”:夯实基础,和谐发展→凸显优势,自我发展→超越目标,跨越发展。
9.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45 分钟教学效率是突破课堂的关键。
10.开设了语文、外语阅读课,开辟专门阅览室,定出必读和选读书目,规定最低阅读量、摘抄量、写作量,其中语文阅读课不少于 3 课时。
3.先进的教学设施全部进入每个教室,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
(2)理解概括能力:理解并概括文本的能力是一个核心能力。
(3)读题全局能力。教学生读题,弄清题目的知识点、提示点和考查点
(7)整理迁移能力。将某一类题的答题思路和方法迁移到类似题目中。
1.在学生管理上实行半军事化、全封闭寄宿制管理。所有学生均住校,每两周市区学生允许回家一次,每一个月放一次回家周。非放假时间,任何学生不得出校门。
2.全校实行统一就寝时间管理,宿舍不准放书,学习资料一律放在教室,学生到寝室后安静速度异常之快,学校规定晚上 10 点熄灯睡觉,学生睡前必须上好厕所,10 点到 11 点,学生不准上厕所。公共厕所和洗漱间、寝室里无学生学习用书,学生白天学习生活共 14.5 小时。
学校的超市只准卖学习用品和必需的生活用品,饮料、食品一概不准卖。不准在食堂和宿舍以外的任何地方吃,不准带手机、零食的情况。不准带手机、mp3 等入校。
(1)所谓“学科自习”,就是在某节自习课内只许做规定科目,规定范围的题目。
(2)难点学科必须安排学科自习课,学科自习课归该学科所有,但不准讲课或变相讲课,教师可以辅导学习;教师布置的必做作业必须控制在 20 分钟内完成,教师必须在学科自习结束时收缴当天作业,其余时间严禁教师收缴作业,要求教师布置作业要精。布置定时作业。
(3)老师走进教室上任何一堂课之前课之前一定要安排一节自习课来预习。例如上排一节自习课来预习。一节语文课之前,老师一定布置作业,一般是试卷让学生去完成,而这些作业,会专门安排一节自习,这节课就叫语文自习课。
(4)全部题目被事先印制成试卷样式,要求我们在规定时间完成绝大多数题目。选择题部分涂卡,录入微机,排出名次;主观题有科任老师阅卷,统一讲评。这样的学科自习,每天有五节,也就是说,每天至少要“考”五次。对于作业质量,老师有严格的要求,第二天会把前一天的作业成绩单打印出来,表扬一部分人,批评一部分人,有时还要说点“狠话”,来点“体罚”。老师还要把各种班级成绩数据拿出来和别的班比,要是好于别的班那还好说,要是差了些,那全班就得跟着遭殃,难听的话没准得听上半节课。
(1)公共自习课除班主任外其他教师一律不准进教室,教师不准以讲课、发习题、放投影等形式变相占用这段时间。布置非定时作业。
(2)语、数、外大科,高一共5节,高二、高三共6节。保证每天两节公共自习课。
(3)“公共自习”是留个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天有三节,主要用来整理笔记、改错和探究难题。这种自习分配方式有效解决了各学科自习时间分配的难题,又有效的刺激了学生自习的学习效率,变自习为考试,强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被衡中的老师认为是“制胜法宝”。
3.合作自习。三节晚自习后,还有 20 分钟学生自由讨论时间。
4.自习的要求:自习考试化,每周小测高考化。不允许提前发作业,下课立刻收作业,解题过程中不允许学生翻阅资料,不允许学生互相讨论,完成作业,严格按考试对待,每周小测学生敲钟,使用专门的答题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减轻依赖感,保证思维连续性,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作业分为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和“自助餐” 。课外作业必须人人都做,而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助餐”就是选做试题,以自编或自组习题为主;题量应适中。“自助餐”应区别于学科作业,不准强制学生做,不准收交,不准采取强制措施变相检查验收,必须完全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2.学生没有作业本,也没有用现成资料代替作业本的现象。
3.作业重编排。不采用现在的复习资料,而是由学校老师自己编题。训练内容凸显训练重点,富有针对性;训练难度系列区分明显,实验班普通班要求不一样;训练效果明确,难度区分度事先有明确要求;每周检测循环,重要考点、难点、疑点轮番检测。
4.坚决把习题量减下来,改变超强度、大题量、机械训练以提高速度的陈旧做法,精讲精练。不仅要求精选,而且还要求精讲、少讲,关键是讲什么,是讲答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还是讲思路、讲方法;同是讲思路讲方法,是直接告诉学生思路和方法,还是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路,发现方法。同时,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题越少越好也是不对的。
5.必须改变教学中违背学生认识规律,讲授内容和训练习题过深、过难的状况。有些老师脱离学生实际,一味地拔高,甚至抛开课本讲难题,做难题,造成学生出现畏难情绪,有的丧失信心,恐惧、厌学。坚决把教学内容和课后习题难度降下来。
6.严格控制习题量,坚决杜绝自习时间讲课和变相挤占自习。
7.学习资料衡中几乎不用现成的参考书,所有的资料来自老师编辑印制的篇子。资料分三大类:学案、作业、自助。学案就是一些基础知识点的填空,梳理,是上课老师讲课的基本思路,学生一般在课下完成。作业是精选的一些好题,题目设置有梯度,绝大多数是中档题,题目的质量很高,老师都会精讲。“自助”是为了满足学有余力的同学设置的,题目难度比较大,形势很新颖,近几年的一些高考题很多都提前在自助上出现过类似的模型。它主要针对有冲击名牌大学实力的学生设置,附有详细的答案,老师不做统一要求,也不讲上面的题。三类资料每天一共下发15张左右,正反面都有内容。绝大多人是看不完这些东西的,都是有选择的看、做,这也调动起了大家的效率,因为总想着“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做呢”。所有的资料都不需要学生自己准备,完全由老师摘选、提供。
1.每科学校发了个小本本,很经用,语文的每天抄上课讲的、自助做的字词成语甚至好的句子,英语就是上课讲的、自助上的短语、句型、发音等;数学:这里最注重数学了,数学从开学到现在发了6个错题本,每个专题一个(函数,三角,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每周2套正式的考数学;现在理综也是每周2套正式的。
2.改错与总结不用抄题,拿小刀在资料上一划,粘到本上就行。
1.衡中实行周练、月考制度,周五、六进行,从命题、监考、阅卷到成绩统计完全按高考要求进行,周日完成整个流水分析,分析上机,填写阅卷评估报告和错误问题分析,教务处要进行质检并签字。
2.周测一周一次,在每周日,偶尔会在周六考上几科,规格同高考基本相同。考后计算总分,排出名次,张贴成绩。以上内容范围仅限于班级内部。
3.调研考试是规模较大的考试,也叫月考。流程同高考没有差别,从答题到判卷完全按照高考模式。老师们特别重视这个考试,这还关系到他们在未来一个月是不是需要被强制加班。周末的那一次要算作周测总成绩。也就是说,每隔一个月,年级名次变化,每隔一个星期,班里的名次就要变化。每隔三天,理综的名次就要变化。考试题目难度适中,我觉得很接近高考。
从始至终我们一直在被灌输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决心、一种一切为高考的精神。长时间、多次的重复就会在你脑海里形成很强的意识。入学会,200天会,新年会,春节会,100天会,50天会,一个月会,升旗讲话,多如牛毛。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频繁的刺激,开会就是个方法。思想工作还要细致,就是要有科学的方法。
如国旗下讲话教育,开展百日誓师大会,开展迎高考状态月活动(三月),开高考壮行会(心理辅导讲座、考试技巧指导),邀请名人做报告,学唱每周一歌(百日会战后开展),进行每日宣誓(精心准备、每天早操后宣誓,然后早读)
3.80 华里的远足活动,他们把这项活动称为“砥砺意志的长征。
4.学生就餐后,自觉将碗筷送到回收的推车内,食堂没有任何塑料袋、一次性饭盒,校内小卖部只卖文具用品,不卖任何食品,所以,校园里也没有什么垃圾。
5.被子必须叠出角来,铺面要平整,不能有任何褶皱,多余的物品一件都不能放到外面
6.早读,一三五、二四六分给语文和英语。每个早读老师都布置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列在黑板上,或是提前印出相应的资料,下发。有了明确的任务安排,同学的学习目的性更强,尤其是在大脑还有点迷糊的清晨。
7.6点50分班主任会准时站在讲台上,清点人数。然后进入早预备,主要任务预习上午上课的内容。
8.上课前两分钟完全进入状态,学生看下一节内容,老师进班,但不能讲课。
9.午休,不允许听歌、看书、学习、聊天,要保持绝对安静。
10.6点50分到7点10分是看新闻时间,在离高考还有100天后,这个活动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看理化生的试验录像。
常常会发现周围做学校中层干部的朋友工作并不愉快,他们经常感到教师工作不用心,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会布置很多的形式性的工作,繁琐的事务一个接一个让人疲惫又没有成就感,于是有了厌倦有了情绪甚至有了抱怨。
其实细细想来,问题不在于上级和上司布置了多少工作,不在于教师不够聪明不够用心,主要原因还是自己。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校长,纵使布置的工作有千件万件,仔细想来也不外乎两种:一是教育,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德育,二是教学,通常被看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既然是学校,那就是一个教育教学的场所;既然是教师,其基本职责就是做好教育教学。但学校的中层干部既要做好教师的事情,又要做许多指导性工作和引领性工作,这就对中层干部提出了比教师更高的要求。但作为学校的中层干部,我们往往忽略掉了肩上的重任,也时常会把自己的工作程序减化,善于布置,善于验收,善于考核给出一个量化的结果。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关于执行力的例子:一个一流的策划,加一个二流的执行;一个二流的策划,加一个一流的执行,问你会选择哪个。当然,毫无疑问,大家都会选择后者。
作为学校的中层领导,策划与执行同样重要。教育与教学,需由无数个活动来承载,这样才能使师生的成长变得鲜活起来,也才能使得学校更像是学校。但在日常工作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学校的中层领导对于教育教学活动不善于做事前的策划,他们更重视开会作口头的布置,更善于把活动笼统得只剩下名称和活动时间加上考核结果的运用,当把这些事情绘声绘色的布置完毕之后便觉万事大吉只欠验收了。其实缺少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活动的策划。无论是教育活动还是教学活动,无论是学生活动还是教师活动,首先要让活动的主体知道活动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活动有什么要求,包括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地点活动需要注意的事项,还要有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如果再详细一点的话,策划者还应就某项活动做一个具体的案例,让活动的主体明白基本的程序,当然不应将这样的案例作为一个死框框,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以免使活动千篇一律,没有创新,应该留有一定的空间。如果再详细一些,策划者还应该预设出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如何应对出现的这些问题,当然这些不能写在策划书中,而应该作为自己对于整个活动的一个充分准备。这样无需举行会议,参与者只要依策划书行事,就不会出现方向上的问题。但现实是,我们学校的中层干部,往往会把这样的活动之前的策划,看作是浪费时间甚至是形式主义,即使有时为上司所迫也是东挪西借地写了一点为了交差而已,对于活动,没有任何的指导性。对于这样的现实,说穿了,我认为是对工作极端的不负责甚至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我常常想,如果大家都能够经历这样的一个策划与创意的过程,对于自己的思维,对于自己的能力,是多大的一个锻炼。其实,这样的策划通常需要的时间不会太长,只要思考好了,写成书面的也只是几十分钟的时间,通常情况下不会超过一个小时的。
同样,有了策划,如何执行?这是决定一个活动质量的关键因素。并不是把策划与创意发给教师就可以了,中层干部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这是我一直非常主张的一个观点。近来我就在一次调研会上听到过这样一个例子:某中层干部布置了一个说课比赛,先是向老师们讲明白了说课比赛的时间和要求(他自己认为讲得清楚明了),中间给了老师们整整一个周的准备时间,当邀请到的教研部门的领导和老师们坐下来听比赛时,才发现老师们根本就没有按照事先的布置来说课,结果自然是这位中层领导不快老师们也不悦。其实,问题并不在于老师们笨听不懂,更不是老师们不听从领导,而在于中间的那一个周老师们的准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中层领导积极地走在老师们当中,与他们研讨交流,做好调研,就会发现老师们是心存疑惑的,对于这样的疑惑应该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这种指导恐怕才是整个活动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因为,解决老师们的疑惑,才是我们所要做的事情,给老师们加以指导与引导,他们会豁然开朗,这种豁然开朗才是要提高的老师的能力。同样我也经历了学校要举行的一个“小问题小策略”的课堂系列活动,当学校将策划方案发到老师们手中的时候,大家都感觉不难操作。可是,在活动的初始就发现老师们的选题太大太空,无法在一堂课中来找到相应的策略,根本解决不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于是,分管业务的中层干部深入年级与老师们研讨交流,最终确定了需要解决的小问题。其实所有的活动都是由无数的细节组成的,这些细节组成了活动的程序,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他们最终要将无数的细节做好才能成为一个活动,这无数的细节需要学校的中层干部的参与,参与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指导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参与的过程是中层干部把握与调整方向的过程。如果我们只布置而把整个过程完全放给参与者,我们成了一个旁观者甚至不管不问不调研,那活动的执行力就会在大打折扣。不要认为执行力只是教师与学生的问题,其实执行力更大成分是学校干部的问题。有你的参与,执行力一定会强,缺少了你的参与,活动就会缺少精彩的成分。参与到整个活动的准备中,学校的中层干部还会收获到师生对你的尊重,使得干部的个人魅力指数更高。即便是策划有所缺陷,有你的直接参与与体验,也会及时修补策划中的缺陷。
有了活动前的策划,有了活动中的参与,那最终的展示必将是一个享受师生与自我共同成长的体验,那种成就感会升华为下一个活动的欲望与动力,你也不会感觉到一天几个通知的繁琐与不快了。如果再加上及时的总结反思与提升,如果再能将本次活动的成果转化成下一个活动的组成部分,那你富有创意的工作会让你变得幸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