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本工程 > 读书学习 > 正文
领导读书学习材料(十二)-泽州一中“二次革命”进行时

泽州一中:“二次革命”进行时

                  中国教师报  李炳亭

泽州一中,一度是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的“苦学之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但就是这样一所学校,经历3年的痛苦涅槃,成为山西省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他们的“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教学模式,他们以学生为中心的“簇簇通”教学模式,都在当地乃至全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今年4月,我们曾赶赴泽州一中,亲身感受到了这所学校因改革而迸发出的生机。但时隔半年之后,这所学校又有了新动作。

    来到泽州一中,恰是北国初冬,薄凉的晨雾中,我们见到了校长李海勇。与萧索清寒的天气迥然不同,李海勇的言谈举止间洋溢着活力和热情。在这样的气氛中,不需要任何暖场与铺陈,我们心中的问题直截了当涌出来了——何为“二次革命”?为何要进行“二次革命”?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我们的‘二次革命’是2009年课改的进化,至于有什么举措,我希望你们自己寻找答案,我给你们三个问题解决的线索,其他的就靠你们自己了。”面对如此密集的问题轰炸,李海勇笑言。

 哪三个线索,李海勇一一展示:线索1:重构教材,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型模式;线索2:打造“无界课堂”;线索3:构建比小组更为紧密的学习组织。

  而这,也正是泽州一中“二次革命”的三个关键词。

  大单元教学:“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学习方式

  今年秋季新学期前,李海勇便酝酿要改变旧有的教材体系,重组教材使其能更加适应泽州一中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时,李海勇读到了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论述整体化学习的文章。

  “当时有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我早就意识到教材的体系和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协调,但就是找不到方法。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脑海中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思路。”李海勇回忆说。

  经过深思熟虑和与教师们的深入交流,李海勇初步确定了以目前颇受教育理论界好评的“大单元教学”模式,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所谓“大单元教学”是指在学科内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重构符合教学实际的新知识系统,使课堂内容无重复,教学环节更紧凑,课堂内容倍增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授课方式。

  “多年来我们一再强调学习循序渐进,知识学习虽然系统,但也往往陷于零碎的被学习、被训练、被思考之中,学生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大单元教学’正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学习。”正在摸索运用这一方法的高二年级学部主任王智会这样诠释,“学习的起点定位于一个问题,而非解决这个问题的某个知识点。如此,学生一开始就明确知道学习的目标,而非最后才明白先前所学能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一种效率很高的方式。”

  而今有许多学校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模式,但是效果有不小差别。为什么?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李海勇深知其中就里:“将理念变成可操作的方法才是改革的关键。我们的‘大单元教学’从试水开始,理念层面上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认可,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看来从理念到落地实践并不是简单的事。‘大单元教学’不是整合整合教材,重新修改修改学案那么简单。随着学习对象的转变,学习方法也必然要变。”

  因此泽州一中加强了对教师的再培训,李海勇和他的团队深入课堂,和教师学生交流体会,不断揣摩修正适合“大单元教学”的课型。经过总结提炼,“大单元教学”课堂模式确定了。新的模式已经突破了泽州一中之前确立的三课教学形式(即自主学习课、交流展示课、演练反思课),采用思维导图、研读文本、问题探究、拓展提升、测评反思等五种课型。

  所谓思维导图课型,是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将本教学单元的主要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能让学生大致了解完整的单元内容,并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然后进行实施。

  所谓研读文本课型,是学生在学簇(泽州一中的小组)内,以对学、群学的方式,相互督促检查簇员对文本的掌握情况,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相对完整地讲透基本问题。

  所谓问题探究课型即大展示课型。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学簇展示本组问题,展示突出探究问题,突出质疑,突出对抗。

  所谓拓展提升课型,侧重于对重难点问题、探究性问题、共性问题的解决、质疑、反馈。

  所谓测评反思课型就是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组织15分钟限时测评。之后采取簇间判阅,簇内解决,反馈评测结果。

  有了5大课型的支撑,“大单元教学”模式顺利落地。根据月考成绩判断,学生的学习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特别是班里的中等生和后进生,在使用了‘大单元教学’模式后,成绩提升尤其明显。”高三年级教师李玏如是说。

  高二年级学生常钟琦说:“和以前相比,采取大单元教学后,我感到自学时目标更明确,可以及时纠正那些偏离目标的错误。学习结束后,我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清晰,更清楚解决某个问题时需要运用哪些学过的知识。”

  可见,“大单元教学”模式不单是一种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重构,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心智独立的有效手段。比之先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它确实是一种更科学,更符合学习行为规律的模式,是教学的又一次革命。

 “组组通”和“走班制”:打造“无界课堂”

  学生离知识的仓库有多远?有时就是一根网线而已!而泽州一中的“组组通”项目给了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组组通’项目,是山西省教育厅于2011年出台的一个举措,意在构建基于网络和课堂的自主学习模式。我们有幸成为首批实验校之一。”李海勇介绍说,“我校先后投资90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校园网络、校园电视台,购进了80多万册电子图书、200余台教师笔记本电脑等,并引入先进的互动资源电子备课系统。去年,我校为每个学簇都配备了笔记本。今年,为了方便学生课堂展示,我们又为39个教学班全部装配了电子白板。这样我校‘组组通’的基建工作基本完成了。”

  为了更直观地感受“组组通”,我们随机观摩了高二年级的一节生物课。这是问题探究课,学习内容是基因工程。上课伊始,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了各簇上传来的“学道”,并简单点评。其间,他就披阅“学道”时发现的一个共性问题——基因切割过程,运用电子白板做了直观的演示。

  电子白板操作方式类似于智能触屏手机。教师从资源包里提取了一段基因片段图示,然后用手指在正确的切割位置轻轻一划,基因就被切断了。而后,他又以类似的方法展示了基因的连接。过程简单直观,让我们印象深刻。

  在学簇展示阶段,学生可以亲自到电子白板上实际操作基因切割过程,也可以用它解决其他问题。有两个簇的学生为了某问题在白板前展开辩论,并用白板演示了各自的思路,效果不错。

  临近下课时,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出示了几道检测题,要求学生独立作答。在解题之后,学生在各自簇的笔记本上能看到答案和解释,以便自检。

  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组组通”项目运用的冰山一角,其更多的功能是体现在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自学资源。学生用电脑解决困惑问题、搜索信息,并适时分类整理下载到固定文件夹中,将重点信息分享给本簇成员。这些资源主要来自于资源库系统,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有选择地将资源库中的资源链接过来,使学生获得针对性的学习资源。资源形式是多样的,有视频录像、动画课件、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相关网站推荐、课后练习。学生依据所需点击,进行浏览,利用资料,解决疑难。

  同时,为方便学生充分理解知识,泽州一中还在“优酷网”建立自己的“播客”平台,教师可有针对地进行重点的碎片讲解,上传到平台供学生们自学时参考。我们看到有的教师在办公室对着手机或者电脑自言自语,其实就是在录制讲解视频。

  “我自学时,遇到问题常常在平台上查找资料,很方便也很快,效率更高了。”这是学生使用后最直接的感受。

  目前,泽州一中还在大强度地对教师进行“组组通”项目运用的培训。先期参加过省级培训的来志鹏老师说:“目前这个项目还在探索和完善的阶段,但使用之后明显感觉到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有选择地应用,可以大幅提升展示和检测环节的效率。今后,在高中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这个项目的价值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组组通”将学生获取知识的边界无限拓宽,但在李海勇看来,这距离他心目中的无界课堂还有一定差距:“无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自由王国。‘组组通’解决了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问题,但学习行为的自主和自由目前还是受到了限制。”基于这样的思考,李海勇开始尝试打破这种制约。

  本学期刚开始,泽州一中就炸锅了。已经完全适应新课堂模式的师生,又要接受一个全新的、更大的挑战——新型“走班制”。

  为什么叫新型“走班制”。一般意义的走班制是学生可以选择教师,上课时打破行政班,组成学科班的课堂教学组成形式。泽州一中的新型“走班制”是在原有高效课堂模式的基础上,一个班的若干学簇去另一个班进行讲解、展示、答疑,并接受这个班学生的质疑。教师则在几个班之间流动,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在刚推行“走班制”时,由于很多细节问题处理不当,一些教师开始抨击改革,学生对此也有诸多不适,质疑、批评、牢骚声不绝于耳,一如当年泽州一中搬动桌椅、拆掉讲台、转变教学方式的“第一次革命”一样。而李海勇也一如当初决定课改时般坚定:“走班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学生间的走动带来的是认知方式的碰撞、班级文化的碰撞,走动给课堂带来的诸多变化元素对学生学习有着催化剂般的作用。既然我们用‘组组通’打破学生自主学习的限制,那么为什么不更进一步,让学生在展示环节也获得更多自由?”

  接下来,在施行“走班制”时,李海勇没有冒进,而是以谨慎的态度选取几个班做尝试。第一次月考成绩证明,采用“走班制”的班级成绩明显好于没有采用的。质疑声渐渐消弭,取而代之的是为解决“走班制”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出谋划策的声音。

  目前,“走班制”仍在摸索试验中,依然有许多教学组织管理上的困难和困惑没有解决,但这也预示着有更广阔的探索和拓展空间。

  “在未来,‘组组通’向‘人人通’发展,打破学生获取知识的时空界限;‘走班制’不断完善,打破班级授课制壁垒,让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更顺畅。这样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学习者之间交流碰撞无任何障碍,这样的‘无界课堂’将成为现实。”这是李海勇对未来的论断。

   “深度学簇化”:构建生命的联结

  泽州一中的改革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学校全方位变革,这次“二次革命”也不例外。“大单元教学”、“组组通”、“走班制”都十分强调学簇的作用,李海勇根据这样的情况,提出将学簇管理精细化、人性化,深度发掘和利用学簇的力量帮助学生成长发展。他将其总结为“深度学簇化”。

  “学校的任何改革,最后都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因此对学生的管理是否得法是改革能否见效的关键。‘深度学簇化’是我们此次改革的基石,是其他改革举措的保障。”李海勇如此诠释“深度学簇化”的意义。

  谈及“深度学簇化”,研究此课题的高一学部主任周萍为我们概括了两个字——“法”与“情”。

  所谓“法”,是指学簇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套优秀的改革方案要想顺利有效地实施,必须辅之以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学簇建设也同样需要有严格细致的管理方案相扶持。在这方面,泽州一中有4点经验:

  一是学簇划分科学化。学簇划分是学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学簇划分,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各组的人员搭配。依据“簇间同质,簇内异质”的原则划分学簇,先根据学生基础成绩初分,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单科成绩等进行个别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实现学习合作与互助。

  二是学簇管理自我化。改革之后,泽州一中大胆尝试了“学簇自我管理”模式。每个学簇分别设立簇长、学科代言人等职务,每个簇员都参与学簇管理,激发簇员的主人翁意识。同时,每日设立一个值日学簇,从纪律、文明到学习、卫生,对所有学簇全面管理,事无巨细,全权负责。此外,借鉴学校每学期举办“教师论坛”交流经验的做法,学校每月也定时举办“学簇长沙龙”,交流学簇管理的“金点子”,旨在促进学簇长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是学簇行为规范化。好的学簇同样离不开好的簇风。为此学校要求每个学簇必须拥有“三个一”,即一条具有积极鼓励意义的格言,一个充分代表本学簇个性化的簇徽和簇歌,一套严格细致、具有约束力的簇规。

  四是学簇评价整体化。泽州一中坚持把握“淡化个体、强化学簇”的评价原则。学生个体的荣耀是学簇的荣耀,学生个体的失败同样是整个学簇的失败。如此学生学习与进步也不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关系到全体簇员荣誉的事情,簇员之间就会形成相互督促的良好局面。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学簇共同进步。

  依靠严格明确的制度,学簇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学校的管理也越来越学簇化。

  “利用学簇化管理可以减少管理成本,同时提高管理效果。以学簇管理为理念,将各项考核和监督都进行学簇排列,减少了管理时间。利用学簇化管理还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在月考评价中,我们对班级评价采用学簇化,将每班的9个学簇进行成绩排队,根据学校对优生的考查标准,我们用学簇评价来监督班级的成绩,这样可以最大化关注学生的成绩,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对于管理学簇化的作用,周萍这样说。

  所谓“情”是指在学簇中,簇员之间会形成强有力的心理支撑,这是“深度学簇化”所追求的目标。学簇成员每天在一起学习、活动,同荣共辱,这会促进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产生更为深厚的情感联系,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周萍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今年夏天刚刚毕业的0911班,有一个女生考上了二本院校,却因为家庭贫困无力支付学费。她所在的学簇一起捐钱,将她送进大学的大门。

  这样的事情是个例,簇员之间更多的心理支撑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们采访了高三年级某班一个名叫“水主沉浮”的学簇。这个学簇有6名学生,从他们放松自然的状态、交流时相互之间的眼神,可以看出经过两年的磨合,他们之间已经相当默契。当我们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概括各自对学簇的印象时,他们分别用温暖、和谐、快乐、积极、团结、正能量6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簇员田云说:“初三时,每天上课只能看见同学的后背,问问题只能面对老师无表情的面孔。现在上课,能时时看见自己同伴的脸,能随时无拘无束地和同伴探讨问题,这种感觉非常舒服。”上次月考成绩出来之后,大家成绩都有进步,于是他们相约去一个同学家自己做饭吃。“很温暖,感觉就像一家人。”簇员王嘉浩说。

  “即使几十年后,我们这一个战壕的战友,感情会一直这样好。就像我们李校长说的,学簇之间是生死不离的,就是离婚也不离簇。我们6个人,被这个簇紧紧联系起来了。”簇长范军幽默地笑着说。

  深度学簇化对学生心理有着无形的支持和积极干预,尤其是对高三学生来说。我们可以设想:若干年后,可能学生不会记得所学习的具体知识,但一定会记得同学对自己的鼓励和支持。

  几天的采访,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泽州一中的学生正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能从成绩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自信和希望。这是一所学校良性发展的标志。

  “我们的第二次革命,出发点和目的就是为了更彻底地解放学生,解放学习。作为踏上课改这条路的学校来说,只有不停地革除阻碍学习发展的弊端,不停地向着教育的最终目标——促进人的发展前进,才能把改革落到实处。第二次革命不是终点,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李海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