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本工程 > 读书学习 > 正文
领导读书学习(一)

“双平台”资源特征及教学特点

作者:肖增英

一.“双平台”所需资源的特征

课题的主要任务有两项,分别是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即研发与初中、高中配套的适合于网络环境下的“成长为本  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即双平台所需要的特殊资源。理论研究,即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获得“基于网络和课堂的双平台自主学习”下的师生关系、学习方式、评价办法、技术使用与保障、师生与生生交互技术问题、理科探究性试验的技术和软件问题,硬件、软件配备标准,网络功能标准等与深化课堂教学模式相关的问题规则。

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其标志是自主学习资源。自主学习资源不同于目前使用的各种学习资源,概括地说,目前的资源一方面是服务于教师教的资源,一方面是服务于学生课后学习的,因此统称为教辅。本课题的资源是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包括探索获得新知阶段,评价反馈阶段,巩固提升阶段。因此“双平台”中自主学习资源与传统资源相比,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①服务对象改变:从服务教师教转变为服务学生学;

②资源形式改变:从常见的习题与问题转变为探索路径及配套的资料包;

③资源地位改变:从辅助地位转变为核心地位;

④资源内容改变:课后练习或者备课资料转变为全程性的学习资料,而且是针对我省“成长为本  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学生自主学习阶段的资源;

⑤资源载体改变:从纸质载体为主转变为电子载体为主;

⑥资源的成长性改变:从终端转变为共建共享的生成过程;

⑦资源的生产者改变:从教师群体转变为教者与学习者群体;

⑧资源的价值改变:从使用价值转变为使用中发展;

⑨资源的本质:这是最重要的,自主学习资源的开发要遵循“三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 章建跃博士)原则,即理解学科知识,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开发科学的自主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双平台”下“无界课堂”的内涵

“无界课堂”是指基于网络与课堂双平台的教学模式,将在六个方面打破界限,即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学习群体、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从而形成双平台,最终促进人才不拘一格的发展,即实现成长为本。

具体而言,学习的时间不局限于上课时间,学习的场所不局限于教室,学习的群体不一定是本班级的师生,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可以交流的对象学习,而学生学习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真正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和个别化。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是实地听课,也可以是网上远程听课,也可以是自主探索研究。而学生接受的评价可以通过网络或者集中的考试实现。因此只要平台搭建,资源充足,学生的学习就可以突破束缚,真正提高效率。这就是“双平台”的追求。

三、“双平台”教与学特点的构想

课题“基于网络与课堂双平台的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开发及教学模式研究”才刚刚起步但是我们的尝试已经使得尝试者收获丰富,受益匪浅。那么,“双平台”环境下“双平台”的教与学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呢?

1.学习导航引导下的开放式学习。

2.自主的时空更大。学生基于网络,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使得学习更符合个体的需求,包括对于感兴趣的内容或者难以理解掌握的内容进行多次反复的研究学习。

3.探索更真实、更有价值,展示更及时、容量更大。活动的过程能保存、可再用、可上传交流。

4.自我的责任意识更强。及时、系统的评价让学生更及时地了解自我,修正学习计划。

5.大容量。大容量不是指题目多,而是在网上论坛、博客、QQ群等进行合作、交流,获取更多的资源。

6.生成性。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资源直接上传,学生可以参与教的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的过程。

7.随时随地随意的学习。基于“双平台”环境的学习是基于现代技术应用的学习,因此更快捷,拓展了时空。

8.教师的主导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而且教师面临的挑战也更大,因为师生拥有几乎相等的资源,学生可能提出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所以“双平台”下的学习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9.课堂以解决问题、探索交流为主,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突破时空,当学生回到教室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交流解决独自学习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得教师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学生以帮助。

10.信息刺激多元化,适合于不同智能的学生。

对于“双平台”环境下的“双平台”我们相信:

1.可用的媒体是所有的媒体,包括传统媒体,但主要是现代化媒体。

2.理想的配备是人人通。以实现独立深入的探究,同时又可以互相合作交流。

3.可做的事情包括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在高信息化素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能力

4.理想的效果是让学生迷恋学习。这一构想也许是学生帮我们实现。

5.“双平台”下的“双平台”将引发教育的再一次革命。它将是基于现代技术引发的教育的系统性,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组组通”实践中的山西样本

            2013年02月25日    中国教育报

张卓玉所在的山西教育印上了“革命”的烙印:小组取代班级成为基本的学习单位;学习过程由授课走向探究;信息技术充分支撑着这场变革;网络学习“组组通”模式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涌现出了新绛中学、泽州一中等一批“名校”。为了让更多读者了解山西的教育改革,本刊专访了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

“满堂灌的现象在我们这些学校已经成为历史了,课堂上几乎看不到老师站在那儿滔滔不绝的讲,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生参与、学生来展示。”

问:新课程改革给山西教育带来了哪些变化?

张卓玉:山西最近几年的教育有一个大的变化,就是课堂教学的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山西的相当一部分学校受到了挑战,我们正在使用一种能够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学模式。各种名字都有,叫做“学案教学”也好,“问题导学”也好,各种叫法都有,但是基本的原则、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教育部所倡导的六个字“自主、探究、合作”,就是要把“自主、探究、合作”这种理念找到一种形式和模式来体现出来。这种模式就是小组自主学习、课堂展示,简单地说就是这么两个步骤,首先是小组自己学习,老师不讲课,老师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作为简单的所谓学习方案给学生,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学习方案,然后自主学习,可以小组讨论。在这个基础上,课堂进行交流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在课堂展示,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起一个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在必要的时候点拨。满堂灌的现象在我们这些学校已经成为历史了,课堂上几乎看不到老师站在那儿滔滔不绝的讲,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生参与、学生来展示。

“一本教材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有强有力的支持系统,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拥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他的自主学习。这种背景下,网络的需求就提上议事日程。”

问:小组自主学习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张卓玉:山西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发展过程当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过去是老师拥有大量的资源备课,然后给学生讲。现在老师讲课的环节不存在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他有什么资源呢?就一本教材显然是不够的,这种模式有一个需求,必须有强有力的支持系统,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拥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他的自主学习。这种背景下,网络的需求就提上议事日程。传统模式的教学,老师是排斥网络,排斥计算机的,不需要,我讲你听,上课听,下课做作业,要计算机干什么,计算机是多余的,网络是多余的,新的模式实际上对网络和计算机提出新的需求。为满足这种需求,两年以前,我们几家单位合作实施了一个让计算机,让网络走进学生,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项目,叫做“组组通”背景下的“双平台”项目。

“我们的理念是让学生像使用钢笔、使用笔记本、使用手机一样方便地使用电脑,随时可以用。”

问:请具体介绍一下“组组通”背景下的“双平台”项目。

张卓玉:“组组通”就是每个学习小组配一台电脑,就在教室里,随时都能用,不是在计算机教室,不是在微机室,不是在电子阅览室,就在学生的旁边,我们的理念是让学生像使用钢笔、使用笔记本、使用手机一样方便地使用电脑,随时可以用,这是“组组通”。“双平台”是指,学生完成学业有两个平台,一个是网络平台,一个是课堂的平台,这两个平台必须打通,绝对不能处于分离状态,如果处于分离状态,就没有深度融合的效果,必须是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课下的网络学习完全沟通、融为一体,才能保障二者有效的结合,否则的话就是“两张皮”,各说各的,老师讲老师的,他心目中没有网络,学生在网络中学习的又和老师的教学没有关系,行不通的。这个项目进行了一年多,我们选了十几所学校给配了一些电脑,我们自己又开发了学生学习平台,这个平台和老师的课堂教学完全是同步进行。有一些内容是在网络上进行,有一些内容是在课堂上进行,做了一年多,这个项目到目前看,大的方向没有问题,理念没有问题,如果现在有问题的话是技术上有问题,是资源提供上有问题和使用上还不习惯,所以我们还计划再持续把它做下去。

“组组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它是小组共同体的支撑,四五个同学用一台电脑,是一个凝聚,体现我们是一个合作体,不是独立的。”

问:您认为“组组通”模式的发展趋势会怎样?是否会被“人人通”取代?

张卓玉:“组组通”的发展趋势有两种可能,一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每人都有一台电脑了,“人人通”不需要“组组通”了;另一种可能是“组组通”与“人人通”两者并存。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可能。为什么呢?电脑在家里,不见得每天非要背着电脑进教室,小组有一台电脑就满足使用了,老师讲课的时候就没有必要手里老用电脑,做作业需要的时候用一下电脑。更重要的是,“组组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它是小组共同体的支撑,四五个同学用一台电脑,是一个凝聚,体现我们是一个合作体,不是独立的,甚至人的本性,尤其是学生,四五个同学同时看屏幕,比一个人看好,孩子就是这样的心态。“我们现在强调的是二者必须深度融合,捆绑在一起,课堂不断地延伸到网络,网络不断地延伸到课堂,融为一体的模式才有生命力。”

问:如何正确处理网络学习和学校课堂学习之间的关系?

张卓玉:网络的学习和学校的课堂学习必须是相对融合的,捆绑在一起才有生命力。如果说课堂学习是一个轨道,网络是另一个轨道,各走各的,肯定走不通,或者有许多问题。比如现在的很多网校,它和每天学生课堂的主渠道没有结合在一起,所以生命力不是很强。我们现在强调的是二者必须深度融合,捆绑在一起,课堂不断地延伸到网络,网络不断地延伸到课堂,融为一体的模式才有生命力,一旦融为一体,首先学生就有了自主性,网络学习是在老师整个的学习安排下,小组整体安排下的学习,是有任务驱动的。学生如果没有这样的有组织地使用网络,一看到电脑想到的就是游戏,也就达不到学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