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本工程 > 读书学习 > 正文
9月23日学习材料

                             为

   近年来,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案例屡见报端。诸多高校学术剽窃案,说明在利益的诱惑面前对学术真诚的放弃。“范跑跑”事件,体现出对学生缺乏基本的爱心和责任感。前不久“千万教授”、“宝马教授”等,则折射出教师基本价值观的颠覆和对教师基本职责的迷失。大学及其主体“犹海上之灯塔”、“如社会之光”,是“社会的良心”、人类精神的启迪者,但人们对教师的定位和期许与当下教师道德现状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而且师德建设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不得不深思。

   教师职业道德可分为“为人之德”、“治学之德”、“从业之德”三个方面。

   为人之德

  “为人之德”是教师在自身修养方面具有的“为人”、“为师”等美德。师者是人的精神生命的培育者,人文教化的承担者。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人格、修养、形象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正人先正己”,严于律己、加强自身修养,才能为学生作出表率和榜样,所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较高的人格境界是“师者”的必备条件和首要要求。然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曾经最为人敬仰和尊重的教师行业也难逃脱功利化的侵蚀,教师的职业道德面临失守的危机。正人先正己,立言先立身,自己都不正,学术剽窃,诚信失却,如何教育学生具有正直诚实的品德?“师范”作用如何体现?

   启功先生留给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体现出传统师德的核心内容,告诉我们为师者,作为知识的传播、创造与行为的示范者,不仅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成为知识的精英,还要在品德上经得起考验和锤炼,在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以身作则、敢于担当,能够成为社会的楷模。“千万教授”和“宝马教授”着力在学生中推崇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金钱的奴隶,同时也暗含教师是社会财富的引领者,而这恰恰是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曲解。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第一位的,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而上述两位教授则表现出师德低劣化和价值观迷失的倾向,甚至表现出对教师职业的蔑视和对学生的不尊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师德的堕落。

   治学之德

  “治学之德”是教师作为“学人”、“士人”的道德要求和道德体现。师者就是以传授知识为业的人,只有学高才能为师。拥有丰富的知识、追求真理、创造新知识、传承文化应该是教师的基本职业责任。真理和知识具有自足性的价值,它可能成为一种谋利的工具,但真理和道义的价值本身成为人追求的价值目的,也成为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方。“千万教授”以培养学生财富意识为己任,传授的是所谓“有钱意味着成功”的观念,这种论调体现出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在蔡元培时代,这种一心想赚钱的商科是不能入大学的,只能是职业专科学校,因为这只是“术”而非“学”。大学是追求探索真理的地方,而不是培养赚钱机器的地方。大学是道场,而不是市场,更不是官场,如果大学被市场的金钱逻辑、官场的权力逻辑所左右,那么,大学出现乱象就不难想象了。大学如果不能坚守自己对学术和真理的追求,不能保持自己“象牙塔”的特性,要发展学术、传承文化将是不可能的。作为大学主体的大学教师首先应该以追求真理、发展学术、创造并传承文化为己任。

   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传统“士人”勤学苦学的毅力、好学乐学的境界、求实奋进的精神、高度的社会道义责任感,还应该遵守当代社会知识分子所应该遵守的学术道德规范。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学术活动,所以应遵守学术规范、重视科学规律、具有科学精神,对科学真理、学术成果,真实不欺、客观公正。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教授耐不住寂寞,学术造假、敷衍授课、热衷走穴、追名逐利,足够令世人警戒。教师还应能够传承知识、教授知识、创造知识,交流分享知识,能够独立思考、批判创新,守护、传承一个社会和民族的核心价值,平等、开放地进行文化、知识的交流,即应具有以一贯之的求道精神、当仁不让的文化担当、天下主义的政治关切与抱道忤时的批判意识。这是当代高校教师作为一个“学人”、一个“知识分子”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其人格精神的体现。

   从业之德

  “从业之德”就是教师的职业美德和“做事”规范。教学、培养人是大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活动,所以爱岗敬业、忠诚于教育事业,正确处理好教学活动与学术活动、社会活动的关系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宝马教授”所谓的“大学教师全心投入教学是种毁灭”,公然否认教师的基本职责及其价值,丧失了大学教师起码的职业操守。诚然,我们不能给教师套上沉重的枷锁,因为教师凭借自己的智慧与知识创造一定财富,无可厚非。然而,作为教师,扮演着人类知识传承者和社会责任担当者的角色,教书育人应该是其首要任务。只有教好学生,才意味着给社会创造了更大的财富,而不是把赚钱看作是唯一的追求,否则就本末倒置。遗憾的是,在当今社会,不少教授既是教授,也是商人,而且以此为荣,甚至学生就是其免费的劳动力。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具有尊生、爱生的情感。“教师用不着讨好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不尊重学生;教师开什么样的车,用什么样的手机,那是自己的权利,学生同样有这个权利,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羞辱学生,攻击其人格。教学相长应该是大学师生关系的良好体现,可是在功利主义大浪潮的冲击下,大学教授的“阵地”发生了转移,甚至成为经济和权力的代言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宝马教授”的“毁灭论”似乎折射出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如果不从体制上进行规范,恐怕以全心投入教学为“毁灭”的大学教师会越来越多,那就真是我们大学的危险信号。

 

 

 

 

 

 

        课堂教学的流程模式   

梁恕俭

笔者在杜郎口中学发现一个现象,无论哪个年级,哪门学科,上展示课时,教师及学生(一般是学生干部)时常提醒一些规则,比如要运用肢体语言,声音要洪亮,板书要清晰,等等。我当时就想,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为什么还要规范得那么严格呢?

就拿展示规则来说,杜郎口编了这些歌谣: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中想,脱稿不再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能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外一首:展示发言聚焦点,肢体语言作渲染。口语去除并不难,真心流露情饱满。

贯彻这些规则有什么好处呢?崔其升校长解释说:第一,有模有样,仪态大方,能提升展示者的自信。第二,自动聚焦,加强吸引,能收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第三,追求完美,精益求精,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学习效果。比如,要求脱稿,就避免了照本宣科;声音洪亮,能提振士气,听得清爽;运用肢体语言作渲染,更会让学生全神贯注,防止走神。

新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学生究竟学什么,怎么学?必须有一个抓手,这个抓手就是模式。“模式”中的“模”就是“法式、规范”的意思,“式”是“招式、样式”的意思。前文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其实就暗示了“模式”的不可轻视。模式可以看作一个框架,它对学与教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有了模式就有了套路,有了依据,就不会漫无章法,顾此失彼。

模式使新课堂有章可循,更易于操作。它相当于一个流程,规范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强调模式就是为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理念层面的问题流程化。模式即方法、结构、流程。

那么,课堂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流程模式呢?高效课堂培训专家张海晨校长对此这样作答:“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杜郎口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一套具有普适性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对高效课堂理念的最佳呈现。“五步”:指课堂环节5个基本步骤。第一步,独学;第二步,对学、群学;第三步,组内小展示;第四步,班内大展示;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三查”:指课堂上的3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一查:在学生独学时;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三查: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概括地讲有6个支撑: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小组合作学习定成败;独学、对学、群学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学情调查是教学起点;展示、反馈、评价是基本手段;达标测评是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教师在运用“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时,深刻体会到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学,而是教育。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环境里,课堂即社会,蕴含着自主、合作、沟通、竞争、创造、自由、批判、挑战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人一生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华教授认为,新课堂提倡建立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堂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流程来推行,没有课堂流程的重建与规范,课堂教学改革必将走向形式化。离开了模式,课堂教学就失去了“标准”。强调课堂教学的标准化就是尊重学生,就是落实新课标要求,就是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在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就是在坚定不移地追求好教育。

本报在《课堂流程与文化》的专题“问道”中,山东省淄博市皇城一中教务主任葛小丽发现,在建设理想、高效、生命化的课堂文化这一总体追求之下,涌现出诸多课堂流程建设模式。例如:“导学式、活动化”成长课堂流程:有效预习——多彩展示——精讲互动——反馈升华。教学流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处处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追求活动化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在学习上积极、主动的参与。发展性生本课堂流程:学——展——点——评。四项课堂评价指标: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否使课堂教学保持有效的互动,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环节”理想课堂模式:目标认定——自主预习——展示交流——点拨升华——达标(作业)反馈。

综观这些课堂模式,不难看出:课堂流程各有不同,思维主线却惊人—致:动态学习——情境交流——自由表达——智慧引领。课堂追求也殊途同归: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然课堂文化追求亦不约而同:呵护生命,关照成长,缔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由此可见,自由、多元、灵动的课堂流程是实现生命化课堂文化的最佳平台。

现在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有人批评模式限制了教师的课堂发挥。教学到底需不需要模式呢?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创立者、郑州市102中学校长崔振喜斩钉截铁地说:需要!模式就是结构。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用”的道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受制于教师的个体因素,教师学识水平的高低、专业技能的强弱、经验积累的丰欠,以及备课的充分与仓促、现场的掌控与把握、练习的频率与难度,甚至情绪的饱满与低落、态度的严厉与温和,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结构的作用在于“保底”。通过结构,可以对复杂的课堂变量进行适度控制,保证基本质量的稳定实现。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去发挥;稳定的质量,需要结构来保障。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需要模式,艺术不需要,因此,课堂教学仅有模式肯定不够,但没有模式肯定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