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本工程 > 读书学习 > 正文
领导读书学习材料(八)从全新视角寻找课改突破口

中国教师报  李玉平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操作层面的问题日益凸显。以合作学习为例,一开始的问题是“学生不发言怎么办”,现在的问题则成了“在众多的观点间如何选择,如何整合”“如何自我判断发言质量”……

    问题的深入,需要从新的视角来反思我们的研究。“微研究”直指细节,指向问题发现、策略寻找、故事积累。微课程则用这种新工具将研究成果呈现出来,或深度追问,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或推荐策略,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或积累故事,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研究过程。

   “问题”微课程:寻找真问题

    研究从问题开始,但找到真问题并不容易。看到学生作业没有交,我们就简单地以为他的学习态度有问题,不认真,于是苦口婆心地讲作业的价值、对未来的重要性……殊不知真正的原因是“他不会做”,进一步追问“不会做的原因”——也许是题没有审清,也许是没有寻找到关键词……

    课堂教学细节——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

    微课程《一张照片》讲了一个常见的课堂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一般我们会这样判断:举手的就是会了,没有举手的就是不会。但如果反问:“真是这样吗?”就会发现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

   “举手”除了意味着可能会了,还有下面的可能:“以为会了,但事实上不会”“本来不会,为了面子”“不确定会不会,只是看到人家举,我也举了”。

    同样,没有举手的除了“真不会”,还有“不确定是不是正确”“担心说错,担心同学笑话或老师批评”“不想回答”等多种可能。

    教育就这么复杂,这样的剖析会带给教师新的思考。

    当从一种新的角度来观察时,我们就会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找到改革的突破口。

    学生行为细节——关注心灵的感受

    微课程《捂本的孩子》介绍了一个真实的发现。一次听课,我坐在一个学生身边,想看一看他的作业质量,但是这个男孩子捂住了自己的本子。我估计他的作业质量一般,不愿意让我看。

    接下来,学生开始小组合作了,同样的情景再次出现:这个孩子同样捂着自己的本子,一直没有让同伴看。

    这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过去也许并没有在意,但是当你深究时,许多可能的原因会让我们感到意外:“他是不是老受同学奚落?”“是不是老受教师指责?”“是不是给小组丢过不少分?”“他的回答引起过全班大笑?”……原因的深入剖析,让教师对课堂上的学生行为有了新的思考。

    类似的微课程还有很多。比如《逃跑》:得到同学的帮助本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有同学却受不了这种“帮助”,突然逃跑,后来又主动停下,还同情帮助他的人……你说奇怪不奇怪?比如《“好学生”的苦恼》:一个方方面面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却有万般苦恼……谁来理解他?谁来帮助他?

   班级管理细节——研究真正的成长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平台和空间,讲规则、讲管理、讲文化……但是追问细节会发现许多意外。

   《球场上的哭声》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学校组织体育比赛,比赛前教师进行了激情动员,学生摩拳擦掌,信心十足地来到赛场。现实是残酷的,最终他们失败了。其实比赛失利很正常,但是学生们的表现却很极端:抱怨自己,抱怨同伴,抱怨对手,抱怨裁判……最后全班哭声一片。

    可能习惯了,许多人对此见怪不怪,如果深度剖析,就会对我们的教育目标有新的思考:

    比赛的目标是什么?除了奖杯还有什么?体育的欣赏性、娱乐性,基于比赛形成的健体方式、胜负观,如何与“对手”友好相处……这些才是教育真正的目标,比赛结果只是一个副产品。

    不论什么改革,都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有问题也不一定有研究,只有追问到真问题,研究才算真正开始。

   “策略”微课程:直指问题解决

    改革的深浅、范畴不同,关注的问题自然也不同。

    年轻教师可能关注“学生不交作业怎么办”,骨干教师可能关注“学生如何通过有效的求助、帮助、拒绝,组成真正的合作共同体”,思考更深入的教师可能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建构起来”。

    不论哪一类问题、哪个层面的问题,教师最终都期望得到最现实的策略,而“策略”微课程正是由此出发的。

    合作学习中有许多具体问题:角色如何分配?如何促进交流?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和谐相处?如何评价诊断?如何设计教学?如何有效合作?

    下面便是《合作学习》系列微课程推荐的招数:

    小组角色:除了小组长、记录员等角色外,还可培养鼓励员、时间员、追问员、帮助员、解释员、挑战员、评估员等多种角色。

    角色培养5招:角色卡片、角色互换、角色漂流、角色例会、角色专家。

    深度交流5招:四变二、采访、打擂台、循环贴、漂流本。

    合作欣赏5招:欣赏圈、欣赏本、欣赏栏、秘密伙伴、表扬条。

    激励评价5招:鼓励员、自我反思卡、上线清零、新鲜奖励、专利注册。

    合作工具5招:小组牌、小组板、四色笔、小组园地、三孔夹。

    合作设计5招:答案引入、想象、寻找联系、分类、概念发明。

    微课程《书香班级》基于对目前书香班级的深度研究,开发出以下策略。

    一是书香大擂台:基于书的内容,设计若干问题,以擂台赛的方式,加深理解。二是书香接力赛:同读一本书,小组成员循环讲,第一个人讲到某一环节,突然停止,由下一组接着讲,看能不能讲下去。三是书香海报展:为书设计海报,要求有书名,有吸引人的简介,谁推荐的书阅读的人多,谁就是推荐大王。四是书香小剧院:依据故事情节,改编为剧本,并组织小演员演出。五是书香陷阱:讲读书故事,故事中间设一些小陷阱,让下面的同学识别。

    此外,还有变革班级管理方面的微课程。

    比如基于学生情绪管理的《学生情绪调整10招》推荐了10种方式:开心词语、开心的事、想风景、如果我是他、呼吸数数字、绕口令、找朋友、开心音乐、自愿隔离、跑楼道;基于班级管理的《开学5招》介绍了5种方法:班级开学典礼、开学相(档案留痕)、开学礼物(共设蓝图)、自我名片(个性展现)、提醒栏(监督共进)。

   “策略”微课程覆盖面广,深受教师欢迎。

    上面的微课程,一集中有一组策略,也有的微课程一集只推荐一个策略。以《“Y”图》为例:它介绍了一种思维工具,要求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时,分别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3个角度来思考,由此学生的思考会更精细、深入。

    还比如《秘密伙伴》,它要求孩子间互相欣赏,而欣赏从关注优点开始:制作全班姓名签,通过抽签,每人抽到一个“秘密伙伴”,同时自己也会成为他人的“秘密伙伴”。之后大家悄悄地寻找“秘密伙伴”优点,孩子不仅感受了活动的趣味,更享受了“欣赏”的快乐!

   《10项“专利”》将每个孩子的长项开发为“专利”,让其成为“专利专家”,成立“专家团队”,去影响更多的人。(湖北宜昌天问学校张先伟作品)

   《爱是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爱的理解,比如“爱是辅导同学做作业”“爱是看见同学好的行为要鼓励”……基于这些儿童语言,教师提炼出班级“爱的标准”,并引导孩子经常对着这些标准思考“我今天爱了吗”。用通俗的语言、简单的活动,实现爱满天下。

    生命教育很重要,但生命教育很抽象。《保护蛋宝宝》让孩子们每人领一个鸡蛋,当一次“蛋爸爸”或“蛋妈妈”,让孩子从活动中体会生命的艰难与珍贵……

   “小故事”微课程:还原真实情境

   “问题”微课程直接追问真问题,“策略”微课程指向问题解决,而“小故事”微课程则将上面的“问题”与“策略”进行整合,还原真实的教育情境。

    这一类微课程的结构大多是这样的:问题——对策——新问题——新对策……层层深入,如同章回小说一样,引领大家一步步接近问题的本质。

   课堂问题的深度追问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一节美术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幅“三个和尚挑水喝”的作品。课堂很顺利,学生也很投入,但在小组交流作品时出了问题:学生不注意倾听讲台上同学的介绍。老师们简单地认为“学生倾听习惯不好”,于是就确定了“如何让学生倾听”的小课题,也总结出一些办法,比如表扬倾听学生、鼓励他人补充、学生表达要清晰等,但总感觉这些办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于是大家回头研究当时的课堂照片,看“学生不听在干什么”,结果发现真正的问题是学生没有画完。

    显然,不注意倾听只是一个“表问题”,而真正的问题是“怎么让学生按时画完”。再往下追问,发现学生没有画完的原因很多:磨蹭、不会安排时间、分工不清晰……于是,基于这个问题确定了“培养时间管理能力”的新课题,形成了“运用计时器”“设立时间提醒员”“列时间计划表”“3分钟提醒”等若干策略。

    这类微课程还原了教育的真实情境,带给大家更深刻的感受。

   《一次关于朗读的研究》则讲了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王老师很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努力尝试将课堂还给学生,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总是问题重重,所以合作学习走走停停,进展不大。

    后来王老师调整了策略,先从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合作学习开始,等形成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后,再拓展到其他领域。为此她计划从互相检查朗读课文开始。

    本以为这非常简单,但发现问题也不少。比如学生发现不了问题,而且总有矛盾,怎么办?她用了“换书读”的策略:互相检查的两个学生交换课本,互相标出错误。新方法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也引出了新问题:由于标注的标准不统一,矛盾依然存在。于是王老师统一了标注的标准,如读错音用“×”、丢字用“○”……

两周下来,效果好多了。不过还有一个难题:学生能力不同,学习速度不同,所以时间不好安排,于是又有了“算时间,平均分”的策略:先根据班级平均朗读速度,算出总时间,然后双方各朗读3~5分钟,朗读检查按时间算而不按内容算。

 “小故事”微课程,因为有情节而生动,因为有波折而真实。

     班级文化的深度追问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最关注的。班主任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人人都是好班长》讲述了一个班级管理的小故事。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班主任设置了班长、科代表、电脑管理员等16个职位,让学生竞选。本以为很简单的事,没想到问题马上来了:班长有9人竞选,卫生委员等却没有人竞选。原来学生缺少岗位意识,总感觉班长“官”大,卫生委员“官”小。怎么办?老师开始与学生一起讨论集体与岗位的关系,同时增加“第二三选项”,新班委终于产生了。

    不过新班委刚上任,问题就来了:竞选时只是感觉职位很牛,而对其需要的责任意识、管理能力等根本没有思考,于是出现了武力管理、脏话训斥等现象,反而给班级管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接下来,与孩子一起讨论责任与义务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研究规则制定……一个学期下来,班委在成长,老师也在悄悄发生变化。(青岛福州路小学原婷作品)

   《公约的背后》讲述了一个关于班级公约的故事。开学后,杨老师感觉学生的体质不行,需要锻炼,于是一改过去只给学生提要求的办法,与学生开始讨论“如何加强体育锻炼”。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杨老师集中了一下,形成了“体育锻炼坚持不下去怎么办”的4条约定:“应该鼓励自己,为增强体质坚持,为中考而奋斗,向好同学学习。”

    有了4条约定,应该没有问题了吧?但杨老师想错了,刚刚好了两天,又不行了,原来是约定出了问题,4条公约不具备操作性,过于空泛。

    于是,杨老师又和孩子们讨论,形成了5条约定:“约同伴一起跑,同学介绍经验,制作‘目标卡’,制作体重统计表,看体育节目。”

    这些目标易于操作,但上述约定只提出了方法,怎么坚持?于是大家又想到了一些办法……

    最终,形成了这样的约定:为健康,为身体,为高效学习,我们一起来锻炼:1.约同伴一起跑;2.制作“目标卡”,天天来填写;3.每周填一次体重统计表;4.每周至少看一次体育节目。

这个约定首先有大目标“为健康,为身体,为高效学习”,有策略与执行,这样的约定有了操作性,自然也易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