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德:沉下心来做教育
我至今还没有参透教育的真谛!也许是我悟性太差,也许是教育太复杂深奥,也许二者兼有。但并不因此影响我对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判断,譬如我越来越感觉到,我们一直以来所做的教育都建立在自己的假设之上。
譬如,我们假设了所有的家庭、家长都是正常的,所以我们才会对家庭、家长提出各种关于理解、配合、支持的要求。可是事实上,很多家庭是不健全的,很多父母是没有责任心的,很多学生是没有实际监护人的,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教育都建立在家庭配合、家长尽责的基础上。
譬如,我们假设了所有的学生都心有理想,胸怀抱负,都会孜孜以求学业,所以我们才会不断地督促他们勤奋努力,不要浪费光阴,蹉跎岁月。可是事实上,有些学生是被父母逼迫着走进学校的,有些学生虽有所谓理想,却以为“985”“211”是唾手可得的,但是我们仍然只是从行为上监督他们别进网吧、别玩手机、别沉溺玄幻小说,以致有的学生对我们不是心存感激,而是充满敌意。
譬如,我们假设了所有学生的心智都是优良的,都知道做好了固然应该得到奖励,做错了也应该挨批评,违纪了还应该受处罚,毕竟奖励和处罚都是教育的手段。可是事实上,很多学生是受不得批评、挨不起处罚的,他们不仅在家里至高无上,以为在学校也应该唯我独尊。但是我们习惯了对事不对人,表扬与处罚都一视同仁,所以面对老师的批评,有的学生怀恨在心甚至恼羞成怒。
尤其是,我们假设了所有学生的禀赋、基础都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课堂上总是在“讲”,以为讲完了学生就学好了,就应该考得好。可是事实上,至少从中考录取成绩来看,差距就很大,但是我们总是用同一种方式、同一种办法而幻想让每一个学生达到同样的水平,当学生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也只是责怪学生的学而不反思自己的教。
换句话说,我们一直在一厢情愿的做教育。以为一切本该如此,一切就该如此,我们只需要日复一日的做下去,就会有效果,就是尽到了责任。可是事实告诉我们:一切都未必如此,总是这样做下去,既不会有效果,也不是在尽责。
当然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有这种假设。谁都知道,天底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两个相同的人。但知道归知道,实际上,有多少人能清楚的说出自己班上不同学生的思想、性格、心理、气质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尤其是,有多少教育教学行为建立在这些不同之上?所以如此,只是因为我们少了一分耐心,缺了一份专心。
沉下心来做教育,首先就是要沉下心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这是我们做好教育的前提。不是简单的知道学生家庭的状况、父母的职业、联系电话,还应清楚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包括父母的关系、家庭的结构、学生与父母及其他主要成员的感情等等。其次,要沉下心来研究学生。不只是清楚学生每次的考试成绩,尤其要清楚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习惯,还有学业目标、身心状况,这是我们做好教育的基础,否则,功夫下得再多,也是无的放矢,事倍功半,所谓兢兢业业毁人不倦,就是指这种情况。
了解、研究之后,还要沉下心来思考策略与方法,这是我们做好教育的关键。教育是农业,农业的最大特点是个性化的生成,可是我们恰恰把它做成了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要求我们在面对不同学生的时候,要有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尽管我们不得不采用班级授课制,而且成班额总是居高不下,但我们没有理由不以学定教,不以追求有效教学为旨归,没有任何借口只管自己滔滔不绝的讲,以讲完内容为目的。毛泽东说:照本宣科是最好的怠工。可惜我们仍然还有人站在讲台上,津津有味或者态度傲慢的照本宣科。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思考策略与方法,都是为了走进学生心里,以求得最优的教育效果,但决定我们能否沉下心来的是我们自己是否有一个好的心态。只有在有了好的心态之后,我们才会专心致志的教书育人,才会有耐心研究学生和教材,才会坚持学习和成长,才会热爱教育,关爱学生,不断增长教育的智慧。我始终认为,教育不是冷冰冰的知识授受过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底色,是教育最根本的道,其余都不过是教育的器或术。对于那些与家庭和父母关系恶劣的学生,我们尤其要给予关爱,也许只是一点点就足可以改变全部。我们一直在致力于责任文化的建设,责任源于爱,有爱才会有责任。
可是我们都有一个好的心态吗?我们总是埋怨着学生不听话,不求上进;埋怨着学生智商不高,基础不好;埋怨着自己一着不慎误入教途,工作辛苦还收入微薄;埋怨着学校为什么不多多发钱还月月扣税;埋怨着社会不公却又幻想着评优评职称得到优惠照顾。以致,既自认为是最高学府的教师,却展现不出作为最高学府教师应有的水平;既自认为辛苦忙碌,却拿不出辛苦忙碌的成果;既认为自己多读了几年书是知识分子,却没有知识分子该有的修养和自尊。尤其不可思议的是,我们一边抱怨着社会、他人对自己不公平,一边却又天天对学生制造着不公平——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我以为没有比这更不公平的事情。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既然从事着教育却不能沉下心来做教育,或者心有旁骛,或者急躁功利,或者消极怠工,伤害的不仅仅是学生,也包括我们自己。我们今天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伤害,最后都会通过某种方式折射到自己身上。当我们享受不到文明的社会服务时,是否想过,那些服务人员也是从学校走出去的?当我们身处某种混乱失去安全感时,是否想过,混乱的制造者也曾是我们的学生?当我们面对某个粗暴的训斥时,是否想过,我们自己也曾经这样训斥过别人?不要总是骄傲的宣称自己培养了多少优秀的学生,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时,也许会发现,那些所谓优秀的学生怎么着都会优秀,但如果当年我们的眼光在那些不那么优秀的人身上多停留一会,或许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普遍的关系。也不要总是宣称自己曾经多么优秀,对今天坐在我们教室里的学生而言,你过去再优秀也与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也不能成为今天敷衍工作、低效工作的资本。反之,就算你过去做得再不好,只要能让今天的学生认可,在他们眼里你就是最优秀的。学生需要我们的永远是今天,此时此刻。这就是教师劳动的特点:既不能一劳永逸,也时时可以重新开始。
在我们今天这种只有个人炒学校鱿鱼而学校不能炒个人鱿鱼的体制下,如果你只是把教书当成饭碗,自然可以找出一百条理由来敷衍工作,待遇差、学生难教、家长不讲理、社会不尊重、职称难晋升、领导不欣赏、家庭负担重、孩子要教育等等。但是我们都应该清楚,如果我们一旦陷入敷衍的泥淖,其实也就是在敷衍自己的人生。可惜我们有的人看不到这点,四十不到,就借口养生视工作为儿戏。我想,如果生命脆弱到这个份上,或者对死亡产生如此的恐惧,这本身就已经成了悲剧。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经过20年的潜心研究,早就发现,责任心是直接关系到长寿、婚姻幸福的最重要因素。
多年前在百丈禅寺参观,一个和尚对我说:佛教不是宗教,佛教就是佛的教育,和尚类似于同学,菩萨就是有成就的学长。我回答他说:你们的宗旨是度己度人,我们的追求是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你们讲究戒、定、慧,我们要求为人师表;你们提倡悲智双全,我们谈爱与智慧。这虽然是一时的调侃,但我始终认为,我们做教育应该也可以从禅宗里面得到一些启发和借鉴。“禅”的本意就是“静虑”,也就是专注于眼下。
我看小说《摆渡人》,越看越觉得教师类似于摆渡人。如果我们内心冷漠,为教而教,教的时间再长,也不过是在一条破船上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如果我们内心有爱,因爱生慧,则不仅可以成就学生,也能够成就我们自己。就像小说中的崔斯坦,在摆渡迪伦之前,已经摆渡过无数人,但都是为摆而摆,摆过去了是他幸运,没摆过去也怪他自己倒霉,摆完一个再接下一个,永无休止,没有故事,连记忆都没有,能记住几个名字就已经很了不起了,直到摆渡迪伦之后,不仅让迪伦获得了新生,也让自己获得了生命。
我们一直在说“用心做教育”,用信心、专心、恒心、爱心、慈悲心……但归根到底是要能沉下心。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沉下心来,不想当然,不功利急躁,不自以为是,不简单粗暴,更不要早早的让自己沦为油腻的猥琐男或乏味的庸俗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感受到教育的愉悦,才能让人们从教育中看到未来和希望。
(作者系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西省宜丰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