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本工程 > 读书学习 > 正文
读书学习(十一)

于漪:生命与使命同行

201812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在社会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奖章,我作为唯一的“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有幸入选其中,感到非常光荣。

改革开放40年,峥嵘岁月创造了人间奇迹。如同社会其他各领域一样,我国教育领域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我亲历了40年来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一辈子的生命和肩负着的历史使命也结伴同行。现在,回想起过去的情景,我还是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感恩之情充盈胸际,也让我站在新的节点上思考未来的教育和教育的未来。

“特级”荣誉赋予我特殊使命

“我不能让荣誉蒙尘,一定要加倍努力,边学边干,边干边学,走一条老老实实学做特级教师的路”

42年前,国家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消息传到学校,我们77届年级组教师欢欣雀跃的情景如今仍历历在目,大家既奔走相告,又有点将信将疑。很快,教师、家长激动地认识到,这是善举、壮举,是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无限希望的战略之举。这项重大决策背后体现的是决策者的胆量、魄力,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挚爱深情,令人敬佩。

认识指导行动。我们7730多位老师连续开会三天,研究如何迎接恢复高校招生考试的机遇,做到对学生真正负责,因材施教;讨论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学业水平,把11个班级打乱,重新编班;研究开设哪些课程,强化哪些训练,弥补哪些短板,等等。大家最后取得共识:一是放下不敢抓知识、抓科学文化学习的思想包袱,明确在一个文盲、半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如果真出问题,那么我这个年级组长承担!二是教程度不同的快、中、慢班,使不同学业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由于老师们齐心协力,认真培养,高考结束后,两个快班的学生全部考入高校,其中考取复旦大学的有9人,仅数学系就有2人,其中1名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被录取。而今回顾往事,恍如隔世,但当时就是艰难如斯。恢复高考要顶着多大的压力,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勇气和毅力。

好事接踵而至。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定为特级教师。”根据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教育部等部门制定颁发了《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暂行规定》,在全国开始了评选特级教师的工作。我有幸成为上海首批语文特级教师。兴奋的同时,我也冷静思考了一下其中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自己所带的年级组改变了面貌,所教的两个快班学生都考入高校;又或许是因为自己在电视台主讲的公开课《海燕》在全国直播中获得了好评。我清醒地意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事,评上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好的也不一定能评上,其中有种种的偶然性;但既然好运降临到我身上,我就不能让荣誉蒙尘,一定要让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加倍努力,边学边干,边干边学,走一条老老实实学做特级教师的路。

做语文教改的探路者

“课堂上,不能只是教师发光,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

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我尝试着将课堂教学模式从“满堂灌”向启发式转变。尝试初见效果时,“文革”来临,教学受到摧残。而今重获机遇,我要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推进。当时,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专注、获得感等,远不及对数学、物理、英语等科目,课堂上昏昏然、漠漠然等情形屡见不鲜。我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老师教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悲歌慷慨,让我们这些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由此看来,母语教育对人基本素养形成的重要性与长效功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并未受到应有重视,也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因此,改革要从课堂教学开始。我的总体设想是:要站在育人的战略高度,跳出语文看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中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语文教学应该教文育人,教语言文字、文学文化,为培养人的大目标服务。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变革思维方式,从线性思维“我讲你听”转换为多维思维,使教与学、学与学的信息交流成为网络式、辐射型,从根本上改变课堂中部分学生成为旁观者的状态。同时,语文课堂中不能只是教师发光,还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锻炼与提升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素养的用武之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为此,除了课内精心设计,让学生有兴趣、有收获外,课外也得巧布置,让学生不仅看到而且体验到学习与运用语言文字的广阔空间。

此外,我还有一个想法:理论认识与实践探索应该共同推进,相互印证。如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多年来我一直信奉工具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理念,但又总觉得思想性不足以涵盖语文内容的全部,还应该考虑道德、情操、审美、思维等因素。为考而教,应试教育用“柳叶刀”把整体的文章解剖成零碎的“细胞”,“文”没有了,“魂”也丢失了;学生在题海训练中翻腾,求学不读书,结果语文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开始厌恶语文,造成语文素养的下降。为此,我通过对古今中外语言学及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究,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的正反面经验,提出语文学科有众多性质,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撰写了《弘扬人文,改革弊端》等多篇文章,阐明观点,并将其付诸实践。

进入21世纪,面对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面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挑战,我认为,语文学科要做到“德智融合”,即要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其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融合,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具体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它是三个维度的进一步发展和融合,是体现在学生身上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树立整体观,摆脱已往受工具论主宰,在语文课堂上只教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现象,要做到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

做素质教育的坚守者

“办教育,教在今天,想到明天,就必须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站在与基础教育发达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

1978年下半年,我接到全国妇联通知,让我在当年11月到北京,参加中国妇女代表团访问日本活动。当时,在代表团的十多名成员中,从事教育工作的仅有我一人。多年的封闭,让我们对国外的情况一无所知。组织征求访问意见时,我希望能参观一下日本的中小学,了解他们的教育教学情况。访问过程中,日本中小学教学设备的先进以及学校管理的科学有序,深深地触动了我,促使我对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进行了深入思考,我第一次把基础教育与国民素质紧密联系在一起。我认识到,我们既要眼睛向外,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更要眼睛向内,植根本土,拿出民族志气、民族自尊,办好自己的教育。此次访问更增添了我奉献教育的自觉。

1985年,我走上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的岗位,该校是1984年秋根据上海市培养小学师资的需要,在原杨浦中学的基础上恢复建成的。针对当时社会大环境不太理想,师范教育和小学教师的地位待遇未得到社会充分认识和理解的现状,我们就当代师范生应有怎样的形象进行讨论,认为教师身上要有中华浩然正气。为此,我们以“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作为办学的精神支柱,“两代师表”一齐抓,创造良好的学校小气候。我带领学校确立了“聚精会神抓教学”的中心目标;构建起教与学两个网络架构,着力规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各个环节、步骤,形成有效的评价、反馈、研究机制,还根据《中等师范教学方案》建立起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和教育实践等板块。我们还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力争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制度育人。由于办学取得了丰硕成果,1991年,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

十年的校长生涯使我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不是什么小儿科,而是本中之本。办教育,教在今天,想到明天,就必须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站在与基础教育发达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努力把今日的学生培养成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有用人才。同时,面对当前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存在片面追逐分数的倾向,面对急功近利追求升学率的做法,面对重智育轻德育、学科教学应有的人文性和育人价值被削弱乃至失去的现象,教育工作者更应牢固树立全面育人的大目标。

做新时代教师的领路人

“教育必须薪火相传,培养青年教师走向成熟、优秀、卓越,就能惠及更多的孩子”

我曾说过,自己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这个职业寄托着我一生的追求与热爱。同时我认为,教育必须薪火相传,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的教师队伍一定要形成强有力的团队。因此,培养青年教师走向成熟、优秀、卓越,是老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993年,有一家大型民办学校用60万年薪聘请我做校长,被我拒绝了。我觉得,仅仅考虑钱是办不好教育的,所以人不能和钱挂钩。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讲过,当鸟儿的翅膀系上黄金,鸟儿就飞不起来了。此外我还有一个想法是,我做了几十年教师,有正反两方面的教育教学经验,如果能把这些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也许能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有一点帮助,就能惠及更多的孩子。

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我一直带教青年教师,从本校到外校,从区里到市里乃至外省市,通过师带徒、基地实训等多种形式尽心培养,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看到这些青年教师一个个成长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推荐对象等,并且在教学育人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新业绩,我的内心也无比欢乐。结合自己的成长和带教经历,我认为,名师的成长有四个关键因素:一是教师自身的内在深度觉醒,尤其当他们能够把自己所从事的平凡工作和国家命运、百姓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时,他们就会产生持续的动力;二是要在教学第一线摸爬滚打,并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理性认识;三是对学生具有满腔热情和爱;四是能够做到边干边学,不断进行自我教育。

退休后,我还担任着上海市普教系统“双名工程”培养基地、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并参与了全国及上海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上海语文课改教材的编写和审定、《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制定、教师队伍特别是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我还担任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四所大学的兼职教授,担当起培训国家级骨干教师的重任。我想,我们的教育事业需要千千万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时代赋予我们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我们理当倾注心血与智慧,全力以赴。

做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

“教师只有把个人的生命融入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只有把个人的生命传承于学生生命成长中,你才是永远年轻的”

我曾为自己的著作《语文教学谈艺录》中的内容拟过一个小标题,叫作“跑步前进”。近年来,我每年都会准备一本专用的挂历,上面几乎每一个日子都画上了圈,代表着我的日常工作安排;在许多格子里,还要画两个甚至更多的圈。退休后,我还逐字逐句审阅了上海市全部12个年级的语文教材和教参,至今有时上午还要听4节课,下午继续说课、评课。

也许有人会问我,都这么大年纪了,为何还要如此忙碌?我的想法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要求。梁启超曾讲: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教师是教育别人的人,因此具备担当意识也是一种职业操守。新时代,我们要造就的是不仅掌握知识、还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教师也必须要振奋精神,完成好培养人这一神圣使命。

多年来,我始终关注着中国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并基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考与实践,写下了几百万字的著作。作为一名老教师,我认为,做好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在此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我们要始终坚守中国教育的话语权,以教育自信创建自信的教育。我们学习外国科学的教育理论,借鉴教学方法,目的在于丰富自己。教育从来就是国家的、民族的事业,任何国家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必须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为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建设服务的人才。

40年改革开放,我在基础教育领域做了一点尝试与探索。但由于水平所限,也有很多遗憾。因此,我希望青年教师能够努力超越,使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更符合教育科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行动中,教师只有把个人的生命融入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只有把个人的生命传承于学生生命成长中,你才是永远年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