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新时代教育管理者的10项修炼
一、全面理解新时代育人目标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之时,在校学生年龄是6-17岁,到2035年将是24岁-35岁,到2050将是39岁-50岁,他们将是彼时社会的中坚力量。如果今天在校学生没有自己学习、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有可能会影响着2050年学习大国的实现。
这是全面理解新时代育人目标的第一个维度,李希贵如是说,而教育的使命是与技术赛跑成为第二个维度。
人类社会向来是在一个不平衡的状态下往前推进的。17世纪出现蒸汽机时,人们发现,学校除了教授《圣经》、哲学、历史,必须加上科学,才能适应未来的时代。19世纪出现的电动机渗透到生活、生产各个领域,出现了教育大众化。今天,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的出现,使教育必须瞄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对社会、对未来的适应性。
李希贵说,今天在校园里和未来进入学校的孩子,是和机器人抢饭碗的一代。有一位科幻专家写到:18年后的你问专家,“我孩子快大学毕业了,哪个方向好找工作啊?”18年后的你问专家。“动画产业、影视行业、游戏产业、机器人产业、制药研发、美食开发、心理培训行业……都挺好找工作的,看你孩子想干什么吧。”那时的专家说。
据统计,以研发和创意为主要核心活动的“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为美国提供了超过4000万个工作岗位,占美国总就业人数的27%;为欧洲提供了超过8200万个岗位,占欧盟总就业人数的40%。按照这个比例,中国应该有2亿人在搞研发和创意有关的工作,这个行业依靠的正是核心素养。
李希贵说,新一代的需求并非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底层开始的,而是从看重顶层,他们要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自我实现已经不再是顶峰。能不能自我实现之后,进一步超越自我,打破自己,把自己清零,重新开始,这将是未来的一个新的挑战。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对未来的认识、对未来教育的判断,全世界各个国家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趋向一致。如新加坡“21世纪素养”的框架中,把核心价值观放在正中央,把充满自信的人、主动学习的人、积极奉献的人放在中间。美国“21世纪素养”的框架中,也把核心科目和21世纪主题放在正中央,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放在中间。《2018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从1978年开始至今第一次使用了“学习”为标题,题为“学习,实现教育的承诺”,以此把学习作为主线,对应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第一次提出了关键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作为核心素养应该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个人层面的四个要素,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认知、合作、创新、职业四个关键能力,构成新时代的核心素养。
二、构建学生成长责任中心,让教育发生在最佳环节
课堂内外,每一位任课老师跟学生的沟通、联系,产生了教育。也正是在这里构建起学生成长责任中心,每位老师对着很多学生,每位学生围绕着很多老师。因此,以每一位学生为中心,所有老师、咨询师,有的学校还有班主任,形成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责任中心。
李希贵说,北京十一学学校有很多学生成长责任中心的支持人员,如自习管理、常规管理、小学段管理等,为其提供帮助、提供服务的。这些支持人员与学生成长责任中心产生服务和被评价的关系,支持人员服务于学生成长责任中心;学生成长责任中心的老师和学生可以评价他们的服务质量,北京十一学校将其称为“内部客户”。学校还设有研发平台,由咨询师、教育顾问等组成,提供大量教育策略、教育方式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成长责任中心的每一位老师提供“弹药”,比如教育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什么好招;遇到抑郁的孩子怎么教育……学生成长责任中心使用研发中心的产品,对其研发的产品进行评价。如此,将教育力量全部集中到责任中心,他们之间既有“客户”又有“产品”,最终形成一个互动、运行的机制,产生教育效益。
如何衡量教育效益?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师生关系的主导方在教师,但是判定方却是学生。李希贵说,北京十一学校每学期有十个教育教学调查指标,关注老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以及品格塑造的影响力。正是因为学校引导老师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判定老师,老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以及品格塑造的影响力的行为就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显现。学生爱屋及乌,喜欢老师,接着就喜欢教室。在北京十一学校的调查中,学生最喜爱的校园场所是学科教室。
三、以系统思维寻求系统解决方案
萧伯纳说,直接追求幸福和美丽是愚蠢的行为。如何去实现核心素养?李希贵认为,必须放在一个系统当中,把每一天进行的课堂教学变成学习,从教学走向学习的时候,会发现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李希贵说,北京十一学校从第一级到第四级设计每个星期、每一个单元,包括每堂课的学习任务。以第三级为例,学习任务可以是使用逻辑图展示三个主题的异同;设计一份问卷并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制作流程图展示关键步骤;对书中人物的行为进行分类;准备一份用于评价的标准清单;做一本你认为最重要的5条规则小册子来说服别人;在真实的环境中当面临大量不关联信息时,必须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开展信息识别任务……
北京十一学校老师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学习路径呈现多样性:把自己作为一个角色加入到《平凡的世界》讲述后续的故事;不借助任何辅助手段,用8分钟时间向母校五六年级的学生详略得当地讲述《西游记》故事;生物学科“犯罪现场调查”,这个犯罪现场有很多信息可能没有作用、没有关联或者不重要的,但是要进行整理、搜集、辨别、比较,最后找到犯人:为目标人群编辑有关春节的图书并销售出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当展开学习时,这八大理念基本上都可以在过程中得到解决。
从“教”走向“学”的过程,需要老师的转变。老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而是领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在领导学生学习的能力里面,包括要跟学生共同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如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感觉清晰的、容易操作的学习目标,并非易事。低门槛而富有挑战的任务设计尤为重要,优秀学生会感觉到有一定难度、有意思,学习相对比较弱的学生也能进来在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所收获,这样的任务设计就很重要。
李希贵认为,老师应该为学生学习搭建“脚手架”,就是当有些学生跳一跳也够不着的时候,帮助这些学生搬“梯子”。这个“梯子”是什么?就是启动学生自我动力系统,让学生愿意学习、喜欢学习。如生物老师在学习“基因”这个非常抽象的项目时,设计了一项学习任务:“和明星生个孩子”。老师给学生提供了美国和欧洲的男女明星,让男女生推导跟他(她)结婚孩子的基因是什么?学生觉得有意思,如此就启动学生的自我系统。
四、识别关键驱动点,提高管理杠杆率
有句俗话:要想汽车跑得快,要撬动油门而不是去推轮子。李希贵说,教育的“油门”在哪里?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油门”在哪里?是选择。
集体主义教育的“油门”在哪里?有人说是对团队贡献,其实这是“推轮子”,不是“油门”,李希贵如是说。集体主义教育的“油门”是集体对个人无微不至关心的教育。一个集体、一个领导对个体无微不至、小心呵护的时候,这个人就有了集体主义精神,这个人就会对集体爱得死去活来。
教师专业发展的“油门”在哪里?大部分学校搞的是师徒结对、教研活动、听课评课、体会随笔、专家报告,而且还检查学习体会、心得笔记,这些都是一般驱动点。李希贵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关键驱动点是分享。在校园里搭建若干个平台,如举办沙龙,出版专辑、举办教育年会、教育产品交易会等,让大家把好货拿出来分享。
师德建设的关键驱动点在哪里?是成就感、被爱和安全感。一个人首先是被爱,才能有爱心。当老师珍惜各自的行业、岗位、事业时,感觉非常有成就感、自豪感时,往往才会有爱心。
北京十一学校将学生感恩的品格作为最重要的品格,这不仅仅是要在校园里倡导学生爱老师,更重要的是只有感恩的人才会有幸福的人生。李希贵说,只有看得见的爱才有价值。学校每年都精心策划初三、高三毕业生谢师会,让老师感动到流泪。学校还把教师节设计为感恩节,引导初中学生回小学、高中学生回初中去看各自的老师,希望学生通过这样的教育形成感恩的品格。
北京十一学校注重母校建设。学校设有“收藏十一”:包括每名学生必须有作品在学校博物馆里留存;在发毕业证的同时发一个校友卡,持卡可以随时进入学校、在食堂里吃饭、在体育馆活动……在北京十一学校校园中,有一个十几年不变的橱窗——“十一学生和他的老师们”,每月更换一次,由学生来介绍各自在学校的业绩,把他们所有老师的照片在海报上展现,让学生的业绩和老师相连接,让老师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感觉到被爱。
五、从线性思维到坐标思维,平衡好各种诉求,保护好各种可能
医院急诊室收治一个病人,误食一只蟑螂后,担心蟑螂不死,自己主动吃了蟑螂药,结果被抬去急诊。只想着把蟑螂尽快毒死,没想到把自己给毒了,这是线性思维。
美国一所学校为老师带孩子外出旅游时提出十条建议,其中有一条是老师始终处在能全部看到学生和学生能看到的地方,这就是坐标思维。
李希贵说,北京十一学校设计了50余种校服供学生选择。为便于学生管理,学校提取了校服的几个要素,所以尽管校服款式、花色丰富多彩,但是辨识度同样很高,学生的选择性也很高。又如北京十一学校食堂被评为“中国好食堂”,缘自对餐厅的三家承包公司实行两次投票和末位淘汰机制。李希贵说,如果每年淘汰一家食堂,对学校文化、学生口味要有适应期,因此学校制定了这个有条件的末位淘汰机制。学校规定,三家承包食堂的公司距离平均分不超过5分给予黄牌警告,低于3分则视为正常。结果,三家承包食堂的公司都没有被淘汰,并且饭菜质量越来越好,这就是因为有条件的竞争带来稳定性和竞争性两个维度的统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的《道德经》不仅被西方非常认可,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影响很深远的。《道德经》中最核心的就是平衡,即不要有极端。在教育中,从直接兴趣到间接兴趣,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必备品格到关键能力,适应现实到改造社会,认知规律到学科体系,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现实需要和未来素养,真实生活和虚拟世界,核心素养和应试能力,学校教育和培训机构、互联网、家庭教育,都要学会平衡。
六、适应情绪劳动的工作性质,与问题和平相处。
李希贵说,老师现在是情绪劳动,情绪好就是一个好老师,就是学生喜欢的人,就是社会敬佩的人。老师一旦情绪不好,学生不喜欢,家长不满意,社会不答应。因此,必须重新定义老师、校长这个岗位的工作性质是什么?李希贵认为,要调理老师的情绪,必须从顶层来解决问题,即人性观、权责观和问题观。
人性观什么意思呢?作家毕淑敏说过,每个人心里同时住着一个魔鬼和一个天使,魔鬼睡觉,个人行为就像天使;天使打盹,个人行为就像魔鬼。这个世界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是怎么去看待人性,这些人性也不能一分为二,因为随时可能跨界。李希贵说,比如好奇心,没有它就没有社会进步,就没有科技创造。但是如果好奇心一旦过度,连别人家存折都好奇放在哪里,那就出事了。占有欲,好像不好。其实,占有欲是人类之所以没有灭亡的重要的关键要素。
还有权责观,随着权力的增高,责任的增长一定是加大的,是个倒三角的关系。如果地位、权力高了,在责任上没有更多的承担,肯定就有情绪、有问题。老师一旦成为中层干部,就会丧失很多权利。比如老师可以随便批评学校、批评校长,但是如果当了教导主任,就丧失了随便批评学校的权利,因为有可能批评的是自己。
问题观是指有些问题不能马上解决,而且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时,带出三个其它问题,甚至越解决这个问题会越大。因此,学会跟问题和平相处,就跟学会跟疾病和平相处一样,有些病不治还可以,结果过度治疗反而缩短生命。一般来说,系统中的问题要在系统当中优化。比如食堂的饭菜口味不好,过去的做法是校长和中层干部轮流下食堂,去监督食堂炒菜的质量,甚至亲自炒菜。其实,这是内部管理出问题,厨师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再就是个别性的问题,要防止一个人打喷嚏,全体都吃药。比如个别学生中午外出到店铺里玩游戏,有些学校关上大门,但出现了爬墙的学生,学校又把墙加高。这是个别学生的问题,应该解决这3%、或5%、或1%学生的问题。成长中的问题要等待花开,换言之,学校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为什么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一样,但是基础教育都是到18岁?因为18岁之前是不成熟的,不断犯错误,这时候需要成年人陪伴,需要老师。学校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而且在学校里犯错误成本最低。如何让老师容忍学生的错误?评价每个班的行为规范时,要有所节制,不要跟班主任老师分分计较。
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当知道老师是情绪劳动性质,老师的态度、心态比知识更重要的时候,教育管理就发生了变化。比如,教育管理者要学会消化不良情绪能力。李希贵认为,有三句话很重要。一是今天的大事儿,明天就是小事儿;二是今年的大事儿,明年就是故事;三是今生的大事儿,来世就是传说。如此来思考,消化不良情绪的时候就会好多了。
七、筑牢“防火墙”,更新“杀毒软件”。
在新时代里,好多事情纷至沓来成为新常态。首先,最重要的学会理解。在这样一个技术越来越进步,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密,互相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大,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里,就必须考虑来理解这种现象。然后,要弄清优先顺序,可否合并,可否互相替代,是否以过去所有过的事情代替,可不可以融入常规工作,可不可以交给别人去办,可不可以借题发挥,可不可以把它转到别的地方等。当一堆事来的时候,要研究各种办法来分别处理,不要一概而论。
李希贵认为,不管“气流”怎么冲击,办好学校最重要的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三个积极性:教师积极性处在主导地位,学生积极性才产生教育效益,干部的积极性涉及到一个学校内部的团结和文化。有了这三个积极性,才能办好学校。作为教育管理者,最重视的是一切有可能影响教师积极性的事情都要慎重。外面的“气流冲击”来了,一定要分类整理,一定要进行防火墙杀毒软件的处理,最后觉得毫无问题才能交给老师,这样一个后台一定要搭建起来。
八、让谦逊成为一种能力
谦逊就是谦虚、不浮夸,低调、不自满。怎么才能使谦逊成为一种品质,使其最终成为一种能力,成为获取资源,推动进步的一种能力?
李希贵说,有些很简单的做法,就是把“我”变成“我们”。讲话的时候、谈心的时候,一般不说“我”怎么样,要说“我们”,这个很简单,但是很重要。还有把“听明白了吗?”变成“我说清楚了吗?”前者好像是别人的责任,后者则直指说者的说话艺术。
还有,要清楚许多时候自己不如下属,这个虽然难,但却特别现实的。李希贵说,在许多课堂教学和教学艺术上,自己感到差距很大。但是有些教育管理者却认为,“我什么事儿都比老师厉害”,这样容易出现决策失误,误导老师。
此外,对反对自己的人表示理解,或许你的出现对他们的利益有所威胁。因此,每一个教育管理者要明白,当你飞得更高的时候,其实是下面人看你更渺小的时候。你飞得越高,别人看你越渺小。因此,教育管理者要充分理解那些反对你的人,这是很重要的。
有些人说,学习不仅仅在体验中发生,必须在体验之后产生反思才会真正产生学习。有一个公式叫做你学习到的知识等于你的过去经验加上反思的平方。反思越大,你的知识收获越高。反思假设小于你的时候,你就越来越不如过去。假设反思是1的话,基本上是学了等于没有学。反思是0.9的话,学了一顿只剩下81%,所以一定要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成长,反思自己的问题。
处在中间层次的还有一个是“从不同的观点里寻找10%的精华”。看到一些你认为不合适的、错误的观点,不要急于否定,找到其最精华的10%的有益的地方。一种谦逊、不断反思的能力,一定要看到不同的意见的最好的地方。
处在顶层的是“重新定义人生”。李希贵说,过去把人生分成两段:一段是学习,一段是工作。今天则要终生学习,终生成长。就像英国一个科幻学家说的那样,我终生在成长,但从来未长大,只有这种态度,最终才能发现自己确实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才知道仅仅靠大学里学的东西远远不能应对明天的世界,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大国。”
九、建设工具资源库,优化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中国是一个工具资源库的弱国。比如不同维度的工具,研究曹操时,有很多学生不会用工具就容易走极端,只看到曹操的一个方面。如果借用不同维度工具,从历史贡献、气度、价值观、领导力、胆略、现实影响等角度看待曹操,就会变得维度多元了。
不仅学生需要工具,老师也需要工具。北京十一学校有三个工具,称为“三把尺子”。
第一把尺子:目标还是方式?做一件事时,想想这个事的目标是什么,有没有跟方式相混淆?李希贵说,前几年教师节时,每个老师发一束鲜花,上面插一个标签:“祝您:教师节快乐!校长:李希贵”第二天他发现,学校垃圾箱里全是“李希贵”。这是混淆了目标和方式。赠花的目标是满足老师被尊重的需要,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时,标签上写“李希贵”,李希贵成重要的了。如果这个标签写上老师姓名,如“祝姜琳老师教师节快乐”,一般来说老师不会马上轻易扔到垃圾箱。
第二把尺子:为了学校还是为了学生?很多地方搞公开课,班上有48个学生,有5个学生不行,把它筛出来了。这是为了学校不是为了学生。一次,北京十一学校物理学科有4个学生进了国家队,将要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按照领队的判断一定会获金牌。但是,其中有三个学生提出不想去,学校就同意了。因为教训告诉我们,很多学生数学竞赛获金牌了,再也不学数学。但是令人高兴的是,这4个学生全都上了北大和清华跟物理有关的专业。
第三把尺子:方便教还是为了学?北京十一学校设计一项学习任务,如春节为目标人群编一本有关春节的图书,并且把它卖出去。在两个星期里,老师把目标、资源、工具、评估等一次给学生,但是麻烦也来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进度,不同的深度、不同的思考,这给老师带来很大挑战,但是对学生好。
作为管理者,还有一个是“三句话”工作法,即“你说呢?” “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太棒了!”当有人去请教方法的时候,一定要问句“你说呢?”当他说出一种办法时,再问一句“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决策就是选择,生出两种办法、三种办法来就不找你了,一比较就很清楚。当他做出来时,一定要说“太棒了”。
十、管理“客观原因”,将落实进行到底
如果你要穿过城区,你必须要大街上的路口全变为绿灯吗?你知道只要这个地方绿灯亮了就可以过,先过去再说,下一个是不是红灯,看看再说,是红灯就转个弯,不会等到所有障碍都没有了才开始。因此,客观原因不具备,是人们终其一生也无法解决的客观存在,任何人都是在不良的结构之中解决问题。
宏观是必须接受的,微观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现在有很多观点,如不出国无法进行国际交流,怎么知道国际化呢?李希贵说,其实,可以就近到国际学校看看,其实跟美国差不多,有时读书甚至比到国外现场了解的更深入。还有一观点是“他们条件好,我们学不了”,其实学的是其走向成功的路径。
对于客观原因的重要程度,可以打分,进行管理分类,分成“无法改变”、“很难改变”、“可能改变”,然后用主观能动性代替客观原因,这是以色列一个著名的减法原则。比如一场考试,减去试卷能不能考试?没有试卷怎么考试?没有课桌也可以考试?没有监考老师也能考试?没有学生能不能考试?一个一个要素减去的时候,这是创新,这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李希贵说,也有加法的原则。学生到学校是为了干什么?为了玩,为了寻找同伴,体育是讲究规则的玩,而且是对锻炼品格成长最重要的载体,学生喜欢学校、喜欢体育课,顺便就学学数理化了。如果学校把体育课变成15个体育课程,学生不喜欢学校才怪。比如爬树,就对一个人的品格影响非常大,当人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要崩溃的时候,突然够到一个树枝上去了,会松一口气。或者就是上不去,一下下来了,会了解了人生,学会面对失败。人生学会面对失败是很重要的,学会跌倒爬起来不受伤,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本领。
还有一些不用花钱的课程也使用加法原则。比如接力比较枯燥,但是加一个“趣味”接力就不一样了。北京十一学校狂欢节中有一个接力,每个人跑到一个地方必须喝一杯很酸或者很辣的东西,喝完了再跑,学生就觉得有意思。如此,加一个东西就变成一个课程,而且很有意思。
李希贵说,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会找到好的解决方式:所有的事情到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还不是,那它就一定还没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