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左右逢源”的学校中层
焦憬
中层是一个很神奇的岗位,职位不高,站位得高;权利不大,责任重大;管得不宽,联系得宽。我们常说中层是夹心饼干,容易两头受气、四面楚歌。我想以三个故事为开端,引发三个思考,再来看当好一名称职的中层有什么诀窍。
三个故事引发的思考
故事一
对校长而言,需要什么样的中层?
我一位朋友刚到一个学校任校长时,给我打了通电话,说:我去教导处想看看我们的刘主任怎么执行学校决定的,你猜刘主任是如何传达的?
刘主任说,老师们,又来检查了,假期也不让人消停,我也跟校长反映过,但校长说,任务第一,只要地球不爆炸,我们坚决不放假。他表示听完感觉心里很不舒服。
中层的核心竞争力是执行,是给出结果。
但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两点思考:
思考一:如果你跟刘主任一样也是中层,上有压力,下有阻力,如何策略有效地执行?
思考二:校长需要什么样的中层?
故事二
对同事而言,需要什么样的中层?
小王是郑州市的名师,教而优则仕,之后提拔为副校长。刚当不久,他就要参加优质课比赛,因此他扎在教室里磨课,连着好几天没回办公室。某天,一位老教师想请假,却找不到他,留了张假条就走了。
后果是什么?整个上午,没人给那个班的学生上课。小王磨完课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办公室,这才看到假条。他非常委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
小王的烦恼引发我们两点思考:
思考一:“磨”样板课对教师个人有提升,可对于学校管理有多大意义?
思考二:教师上岗要有教师资格证,中层管理人员上岗谁给培训?谁给发证?
其实,学校需要的是培养名师管理机制,而不是只培养几个名师。
故事三
万能小李很受伤
小李是一个办公室主任,老师很依赖他,电棒坏了找他,下水道不通也找他,他也乐此不疲。七八年后,一次学校评优秀教师,小李报名了,最后却落选了。他很委屈,每天兢兢业业,为什么是这个结果?
老师们说,李主任是个好人,但是他的工作没有含金量,不进教室,不评课,也不谈业务,而优秀教师必须会管理、会指导业务。
这事同样引发两点思考:
思考一:含金量低的工作是否真的谁都会干?一线老师到底需要怎样的中层?
思考二:学术带头人和管理专职人角色怎样平衡?
三个故事中,你看到的是谁的影子?
生活中,你又活成了谁的样子?
现在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究竟什么是中层,怎样做中层?
明确样子,找准位置
先明确我们是谁,再说怎么做。那么,什么是中层?
百度是这样说的,平流层之上、热流层之下的中间地带。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定义:中层管理者主要指企业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企业分支机构的负责人,他们在企业中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直接执行高层管理者的指令,贯彻高层管理者的重大决策,协调高层管理者同基层人员之间的关系,监督或协助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是企业的精英分子和中坚力量。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著名的财经报道人单仁博士,把中层比作腰部支撑力量。
但怎么来做中层?
管理型中层
以学校为例,学校文化靠中层传承,团队靠中层培养,成绩靠中层来获得,管理型中层区别于一线教师,有行政位置、行政决策。我分享一些中层的管理法宝。
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二小学简称纬五二,去年夏天我刚到学校时,就和中层团队商量为学校找一个精神靶心。经过多次研讨,就心目中的纬五二达成了共识:要成就每个人的发展,让每个人在集体中生长,被认同、被需要、被关爱。那么,中层如何把它贯彻在一线老师的价值认同中?
第一个,与校长三观一致,如此一来才能对教学有更好的理解,能深入贯彻校长办学指令。
第二个,做有效执行。有人做了十几年中层,什么事都要管一管、问一问,团队几年下来都没有成长。《可复制的领导力》这本书里明确提到,中层是靠别人的工作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既然靠别人来完成,我们先来理一理中层每天跟哪些人打交道。
中层每天面对三类人,向上是基层领导,向前是同级部门,比如说学校的教导处、德育处、办公室等,向下是一线基层、普通老师。
对上层领导:一是三观一致,不跑偏;二是及时沟通,重执行;三是给出结果。窍门就是:执行。
对同级部门:同级看配合,不找借口,敢于担当,正视问题。
分享一下纬五二学校基建背后的故事。今年是我们学校的基建年,要对整个南教楼进行整修。于是,我们把基建作为一个PBL项目引入,和学校同级部门的配合问题结合起来处理,让每个部门互相了解:之前基建是由办公室完成的,这次我们把教导处、德育处和学校的四大中心都抽出一名中层,参与学校每日基建巡检工作。
所有中层在对接基建事务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了办公室工作的繁杂和琐碎。中层们一定要有担当意识,遇到问题不要相互推脱,要相互配合、补位。
对一线基层:围绕一个中心词“引领”做到五件事。
① 建团队
一个人精力有限,中层要把每一位老师、家长、学生都纳入学校中。比如为什么一些孩子不喜欢上学而喜欢回家?家里墙上有他的照片,书房有他的书,甚至还有涂鸦作品,在家里他是放松的状态。学校为什么不可以?所以我们把学校墙壁、地面交给孩子,让他来设计学校文化。
我们的老师也可以把自己对于学校的憧憬画在墙上,作为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老师在这种状态下对学校有亲切感,跟中层配合的时候才会显得更得心应手。
我们也可以让家长走进学校,参与管理和活动,甚至成为教育质量监察员,走进考场看看孩子平常是怎么考试的。
② 巧计划
事情按照紧急重要分四个维度,第一个维度:紧急又重要事项;第二个维度:重要但不紧急事项;第三个维度:紧急但不重要事项;第四个维度:不紧急也不重要事项。留下的时间用来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就能避免万能小李的尴尬。
③ 重服务
中层的考勤检查会让老师觉得干部们都在对立面。我们学校把考勤检查变成早上即时反馈、引领,把老师每天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和指导,都发在工作群,用表扬和正能量的引导,将中层和老师变成共同面。
④ 会授权
“励耘堂”是我们学校的书法基本功管理群,以前是教导主任来管,但他并不擅长书法,所以效果不明显。后来我们把它交给爱好书法的老师,他把作品点评,书法小故事等等都推送到群里,大家逐渐兴趣高涨,迅速发展到64人。
⑤ 创品牌
星巴克在1987年之前是一个小咖啡馆,后来倒闭了,因为只会卖咖啡。霍华德收购星巴克之后提出:咖啡售价从0.5美元上调到5美元。现在再看,星巴克一杯卖到人民币30多元,全球开店2万家。其成功秘诀就是做品牌——星巴克除了卖咖啡还卖环境,变成了界于家和办公室之间的商务地带,消费者可以跟朋友聊天,也可以进行商务谈判。
做品牌对学校的工作也很重要。比如我们学校的德育品牌叫地心引力,分成六大板块,其中包括学生父母进校开办公益课堂,每年家长的篮球联赛,家长进校园质量监控,一年下来共有3254位家长走进学校,最终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家长、老师和区教育局的认可。
学者型中层
有一类老师是因为学术上有所成就才被提拔为管理干部,而对于这类中层来说,学术是立身之本,坚决不能丢。另外实践中有三点需要注意:
● 学术没有上下级
要走进课堂,听课评课,让自己的新观点和老师碰撞,就能避免名师小王升职记的尴尬。
讲讲我校课程中心单华瑞主任的故事。她是一名科学老师,讲课拿到全国最高奖项,其他老师都羡慕,她却迷茫一件事:如何在专业领域中继续成长?
学校就鼓励她站到管理岗位上,从自己做研究转变为引导课程群,从专注一门课变为与其他学科碰撞。之后的一年,她看了20本专著,研究了40个学校的课例,写了万字的课程群方案,给老师做了十几次培训,现在已成为眼界、格局都非常优秀的中层。
● 突破自我会沉淀
我校中层张主任与骨干教师一同编写了一本《暖小娃阅读印记》,开学时发给孩子们,孩子们拿到这本书时非常感谢张主任。作为中层来说一定要把自己学术引领变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把它传达给我们的一线老师,你在老师中才有影响力,才有威望。
校园虽小,格局要大。我们学校也在进行领导力提升的课程研究,以便中层、老师、骨干团队有一个可以随时参与、甚至可以在群里线上学习的课程体系。半年下来,我们学校已经有6位中层领导走上了副校长、校长、科长、副科长的岗位。
张弛有度,做好平衡
学术成果变厚了,管理玩转了,在我们时间精力有限情况下,怎样平衡个人与团队,传承与创新,局限与突破,工作与生活?
● 个人和团队
我校的新闻中心由德育主任来管,后来有点应接不暇。我们找到计算机老师、美术老师、语文老师,搭建了一支专业团队,德育主任不再孤军奋战。
平衡秘籍:把有限时间解放出来赋能他人,成就他人的发展,达到自己工作的平衡。
● 传承与创新
我们学校老教师比较多,年轻老师少。如何突破职业倦怠?如何提高管理配合度?如何为新进教师指引方向?我们让年轻老师选择一名老教师成为自己的导师,结合学校开设的青年教师成长营的活动,形了学习共同体,也激发了老教师的活力。
平衡秘籍:中层管理者要大胆创新、大有作为,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平衡。
● 局限与突破
我们学校今年的六一晚会由执行教学副校长李小辉统筹。此前,李校长只擅长做教育教学,在团队的商议和鼓励下,他把任务分解,建立了很多专业小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还接手了文案、音乐合成等工作,成功突破自己。
平衡秘籍:突破格局限制,跳出舒适区进行历练、全能发展。
● 工作和生活
平衡秘籍:只有会享受生活的人,才能懂得如何去好好工作。调整心态,放空自己,达到平衡。
本文3大板块,6项思考,11项建议,还有16个故事,都是为了阐明一个核心道理:中层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对中层的培养和管理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每一个学校都有中层,学校的中层要出人才,只有提高中层领导力,不断加强中层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