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本工程 > 读书学习 > 正文
读书学习(八)

学校文化是一种“教育场”

范明刚

近年来,“构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学校文化”已经成为学校整体改革的重头戏。说起来,一切的改革都源于文化,源于对文化原点的追寻,源于对文化历史渊源的挖掘与传承,无论何地的学校,均因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润泽而凸显出很深的历史渊源,历代贤达的诗书文字等文化遗迹启迪着后人做文化血脉的传承者。倘若我们每位学校管理者都能将本土的文化予以挖掘,并发扬光大,就可以寻得学校发展的根,涵养文化之根,方能真正让自己学校的文化接上地气,乃至于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那么,究竟什么是学校文化呢?

网络上对此的解读众说纷纭,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无论从怎样的角度去解读学校文化,我们都必须要明确,学校文化是一种“教育场”,是“以文化人的教育场所”,正如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做到生命在场一样,我们的学校要办出学校的味道,学校领导者就应该殚精竭虑,去为师生打造一个最适宜张扬生命活力、亮出精彩自我的教育场来。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因为学校文化源于企业文化,它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是运用整体形象传播系统,将学校办学理念与视觉形象传达给学校周围关系或团体(包括学校内部与社会大众),并使其对学校产生一致的认同与价值观,进而发挥“内铸品牌,外树形象”的功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学术界,学校文化又称为学校文化SIS规划。学校SIS规划主要划分为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视觉识别系统(VI)、环境识别系统(EI)四大模块。

站在上述的角度来审视学校文化,我们就可以知道,学校文化这种“教育场”是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环境识别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内隐于师生的管理态度、教育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人际交往态度之中,又内隐于师生的责任意识、民主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勤奋意识、纪律意识、主人翁意识、团结合作意识之中,还内隐于师生的积极向上、乐观合群的健康心态之中,反映着一种高品位的学校精神文化。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办学理念、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当一批批学生从学校走出去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智慧,同时也带走了学校特有的文化烙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真正差距,并不是物质条件的差距,而是学校文化之间的差距。下面,围绕学校文化的四大模块做一简要概述。

其中,理念识别系统(MI)又称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SIS规划系的灵魂,是学校发展战略的文化符号,是学校最高层次的思想和战略系统,具备俯察学校现实、提出个性化的学校价值观、统领并指导学校行为和视觉系统的功能。该系统规划主要包括核心理念、学校精神、办学目标、形象定位、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学校的办学宗旨、用人观、管理观、发展观等各项内容。通过理念识别系统的确立,学校可以达到学校哲学、学校道德、学校价值观、学校精神的最优化,找到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如果是说的简单直白些,那就是要解读并回答好“我这所学校是什么?”“我这所学校能给师生提供什么?”“我这所学校提供的是否真正为师生所接受?”“我这所学校的现状是怎样的?近期将走向何方?未来将成为什么样子?”“来到我这所学校的师生是怎样的,未来的他们将会在这里打下怎样的文化烙印?”这些问题是校长等管理层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这个理念系统的确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是学校起步的路线图。而实现理念文化系统的科学精准定位,我们就要深入分析目标地域的历史及文化概况,挖掘并剖析与文化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亮点,对当地文化资源与学校文化进行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整合,触摸学校发展的历史,就要站在全球视野来审视我们学校的历史地位及资源优势,广泛查阅所在学校建校以来的档案资料,从研究学校文化现象入手,通过系统调查问卷的方法,来总结与确定理念系统的核心主题,这里的资源优势不是金钱物质,而是指对精神层面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盘点与规整,要借助于学校文化建设来将断层的文化接续起来,要借助于前人的智慧来启迪我们的师生,来让大家变得自信、执着、厚重、睿智。这就需要我们集思广益,学习与借鉴外地学校进行学校文化核心主题定位的方式方法,挖掘地域文化优势。

其二,行为识别系统(BI)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二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工程。它规范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组织行为、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学校的规章制度、社会公益活动、文化活动等内容。学校行为文化识别系统策划是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以明确而完善的办学理念为核心,以构建优秀团队、学习型组织和现代学校制度为目标,使办学理念渗透到学校内部的制度、管理、教育等行为规范之中,从而为学校系统构建一套适合学校需要的、有效的管理机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教师、学生行为的规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行为识别系统包括教师行为识别系统和学生行为识别系统,教师行为识别系统又包括教学行为、管理学生行为、科研行为等,学生行为识别系统主要是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贯彻学校核心文化理念的内容。为了发挥管理的评价与杠杆作用,很多校长往往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其实,制度建设的过程就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师生的行为,用制度引领师生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学校制度是学校中所特有的多种规章制度,是学校文化中部分观念文化层的具体化和规范化,是学校文化的行为规则。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一定要发挥师生的群体智慧,用行动来展示研究成果,用行动来做文化。

其三,视觉识别系统(VI)属于学校文化建设表层结构,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通过充分诠释学校文化理念,营造独特的校园新形象,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学校文化整体氛围;包括:提供个性化、系统化的视觉标识系统设计方案。视觉识别标识系统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60多个应用元素的内容:一是校徽等的提炼与创作、标准字、标准色等视觉识别标识系统基础设计部分;二是名片、信封、信纸、笔记本、文件夹、手提袋等视觉识别标识系统应用设计部分之项目事务用品类;三是指示牌、导示牌、告示牌、公告栏、规章制度牌等视觉识别标识系统应用设计部分之项目办公环境类;四是建筑物标识使用规范、交通工具形象规范、展示架、橱窗标头设计、旗帜等视觉识别标识系统应用设计部分之展示类;五是标准伞、礼品包装、礼品、胸徽、期刊刊头等视觉识别标识系统应用设计部分之公益公关类。以上的设计需要适当借助于专业人士的参与与指导,无论设计怎样的内容,都必须要体现学校的理念文化,为学校的发展营造独特的视觉形象。

其四,环境识别系统(EI)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它是SIS的内涵层,其规划强调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的统一,历史要素与现实要素的统一。概括地来说,环境识别系统主要是包括对学校功能区进行系统的文化规划:用具有鲜明文化特点的方式对校园功能区进行规划与划分,彰显校园独特的学校文化系统性。对学校文化主题进行深入挖掘与确定:整合区域人文、历史文化、学校特色,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特点确定校园文化主题,对学校文化进行深入剖析,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文化景观与学校景观的高度和谐。对学校文化内容进行整合细化,针对学校文化的诸多内容,去粗取精,合理细化并展示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亮点。

具体来说,环境识别系统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隐性资源,需要让墙壁、板报、橱窗、报栏说话,让花园、道路、教室育人,用文化优化环境,使漂亮的校舍、精良的设备、如茵的花草、高品位的人文景观与学校内在美和谐地统一起来,既体现学校的办学实力,又外化学校的“物质财富”,更展示学校的精神风貌。室外环境文化包括:校门文化、橱窗文化、楼体外墙文化、操场文化、草坪与景观文化等。室内环境文化主要包括走廊文化、功能室文化、教室文化、生活区文化、楼梯文化、活动区文化。其中的功能室包括校长室、会议室、办公室、功能室、厅廊及基本设施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我们的学校文化展板设计要宁缺毋滥,一定要让学生看到展板时产生心灵震撼,受到文化润泽,而绝不能以展板来占据墙面,甚至于让每块展板的受众以成人为主,小学的展板设计要充满童真童趣,中学的展板要充满哲理思考。做学校环境文化,也要讲求一定的方法与步骤,首先要进行的是师生的调查与访谈,就学校环境文化的主色调进行问卷调查,对学校室内、室外文化的布置与安排进行一系列的采信工作,如安排学生画一画自己心目中最美的校园与教室的布置,如假如给某班学生一个区域自主设计景观,如开展相关的辩论会或演讲活动,总之,让师生围绕学校的精神文化进行自由构想,而绝不能领导一拍脑袋就定盘子,学校文化不是一般的举动,必须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因为一旦上了墙壁的东西,要给师生以真实的触动。当做出初步的规划之后,还要借助一定的专业力量设计相应的展板,要适当比对效果图,征求师生的意见后制作展板上墙。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校文化的每一块展板的内容都要印证学校核心理念才行,如同写作文,不能跑了题。我曾经外地某校参观,发现小学的墙壁上写的竟然都是大学的校训。可见,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都要追求考入清华北大等知名大学,这种应试教育思想主导下的偏见不是在解放学生,不是在包容学生,而是将学生绑架于应试教育的战车之上,须知,再好的学校也未必能让每个学生考上清华北大!须知,小学的教育未必能真正帮助学生达成上述的目标!须知,如果未来的中国学生全部考上名校,没有人从事环卫、建筑等重体力劳动的话,我们的社会将成为什么样子?人生的道路有成千上万条,条条大路通罗马,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华丽转身,学校教育未必能给学生所需要的一切。

在学校文化这个“教育场”中,以上四大模块决定着学校文化的程度、深度、广度和效度等,是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决定着学校精神面貌,左右着学校教育的方向。正如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特别强调“生命在场”一样,没有学校文化这个“教育场”的润泽与影响,我们的学校就会沦为生产标准件的企业或者工厂。因此,希望广大中小学校长系统学习学校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集思广益,真正打造一个润泽每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文化教育场。

(原文刊发于《新课程研究》)

【作者简介】范明刚:知名教育策划人,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白云山学校教科室副主任,学术研究方面兼任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教育策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教育策划学术研究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会员、泰安市教育学会会员、系泰山教坛英才、泰山名师、泰安市优秀教师,研究方向为学校文化策划与品牌塑造、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科学教学、留守儿童教育、课堂教学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