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本工程 > 读书学习 > 正文
读书学习(十六)

疫情新形势下,中小学管理该如何进化?

目前,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都在恢复,教育系统方面,全国各省市学校相继开学,经历疫情带来的挑战和探索后,大多数学生再也不愿回到完全不变的教育教学生活中。

那些不能真正建造完整生命的、无用的教育泡沫也正在这场危机中被甩干,让教育将迎来全新的格局。对于学校组织来说,复课后究竟应该做出哪些方向的改变以推动学校的进化?本文梳理了6个主要方向供参考。

危机常在

学校的管理要基于互联网背景

危机是人类所面对的不确定性,每一次重大危机都会促进我们重塑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今后面对危机,如何从管理上构建新型决策体制、管理制度与流程、运行机制等,需要回到学校管理的逻辑起点,并考量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化。

比如重构家校关系。疫情期间的上课以及上课的互动却又让我们感受到家长、学生、教师共同构成的虚拟教育空间的力量,更新了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不妨将传统家访的价值与互联网的功能相结合,形成更强的教育磁场。

又比如,各学校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可以相互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构成一种共生关系。一方面,能够个性化培养人才,形成他们独特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学生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单个学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都只能完成其中一部分工作,不可能尽其所有,但学校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构成一种共生关系,形成木桶效应。

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人、活动、资源,其根本在于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疫情之前,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是以不同的方式独立运行。疫情之后,这两条线由平行转向交叉。

这些变化必将引发学校管理基本要素的重组,其中重要的是相关主体的重新定位。校干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这些关系怎么处理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都是需要思考的。

“以教学为中心”常态化

管理走向人性化

兵法上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学校管理同样如此。

校长、校干、管理人员都应当做到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为教师有序有效开展工作提供支撑和服务,无论是物资保障、服务保障,还是技术保障都要跟上,更重要的是保障方式要改变。管理即服务,在这次疫情中,学校管理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疫情过后,学校也要尝试保持住疫情期间学校管理以教学为中心的样态,把管理为教学服务的意识根植进每个教育管理者的心中,将学校管理做实做细,实施精准管理,提高管理生产力,并成为一种常态。

在学校关系方面,校长必须正视教育主体的多元性。疫情发生后,无论是政府、线上教育提供方、学校教育办学者,还是社区、家庭,都被实质性地卷入到教育之中,这使得使多中心、扁平化、网络化的教育格局形成的基本条件不断显现。

这也意味着“学校管理”应向“学校治理”转变,充分发挥某一领域或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传统命令式、非人格化的管理,应转移到对多个主体的关照,并使之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展现。

把教师能力危机转为优化教研的契机

这次网络课程的实施对老师的冲击比较大。大量优质学校的优质网络资源同时被释放出来,形成了一种比较下的能力危机感,这种危机可能会成为促进教师学习意识的觉醒,成为他们强大的提升动力。

并且,大面积、大体量网络课程的开设形成了大量的课程资源,疫情过后,这些资源是可以重新盘点、调整并予以优化、系统化、系列化,打磨成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如何利用好大量的线上教育资源,将其整合成系统的教学资料,并运用到互动性更好的线下课堂中,是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思考的。

学校还可以优化教研路径。

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但以前的教研活动总是形式大于内容,用制作课件举例,假期中很少老师主动去做课件。但在疫情期间,教师为了通过网络视频上好课,精心制作每节课的课件,使虚拟课堂更加精彩、更具有“黏性”,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预见,经此一役,教师为了更好达成教学目标,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然寻求能为学生所接受,并适合网络传播的信息传播模式,甚至借鉴网络主播的形式强化教学效果。

那么,我们应当把教师线上教学取得的成果形式加以总结,并与传统的教研相结合,不断打磨,形成线上、线下教研的一体化,激发教师主动做教研、认真做教研的积极性,助力教育发展。

更科学地帮扶欠缺自主学习能力的孩子

在网课实施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在场、一些学生不会学,而且这样的学生并不占少数。网络学习并不是没有空间,它空间特别大。但是现在为什么有些孩子不喜欢网课?

孩子从小学开始到高中,基本上接受的还是灌输式、填鸭式教育。这种被动的接受学习,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和内心的需求,导致自主学习能力缺失。这暴露出学生“场域内的局外生存困境与自律自控能力缺失”和“缺少学习方法指导造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孱弱”这两个问题。

网络学习是对孩子自制能力的大考验,而经常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注重规则,有自律思考品质引导,才是孩子居家学习有成效的根本条件与保证措施。

无论下一步的教学是继续网络课堂,还是回归到原来的经典课堂,还是“线下+线上”学习的教学组合,都要把因自主学习能力欠缺而“失掉”的孩子找回来。

怎么找?一是分类分型培养,这需要在课程的分类和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上下功夫,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二是应该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除了系统性的学习方法指导外,每一门课刚开课的时候,教师不要吝啬课时,要把这门学科的学法告诉学生。

教育目的、内容、方式、评价

需要更务实

这次疫情促使原有的教育观发生转变,变得更加务实,更加地走进学生,在原有的教育内容更加巩固的同时,催生了更多的教育内容。

然而,疫情之后,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将受到影响和改变,教育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乃至教育评价,甚至是教育目的,都有可能受到一些影响。

疫情前,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线上教育的教学效果还是持怀疑态度的居多。这种抵触,既来自于对孩子因自制力不够的担忧,也来自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对理念的冲击。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家长和学生都不得不接受线上教学这一现实。

利用互联网进行远程教学对教育理念的冲击将在可见时期内对学生、家长、学校、教师产生影响,学生和家长开始接受这一教学模式,学校可能会利用这一契机加大对线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疫情期间,社会、社区都行动了起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在疫情之后,会进一步加强。另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之下,我们的孩子也需要知晓,人类与自然也是一个共同体。

复课后,教育内容相比从前也将进一步拓展,比如,据此加强生命教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还有科学教学和环保教学。此外,教育的评价应该更加务实,教育评价务实化也能催生出别的新变化。

立足对生命的理解

建立基于教育本质的校本表达

这次疫情是对当下教育的一次挑战。首先,对教育要重新思考。我们现在的思维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为我们的思维没有方向、没有深度。

办教育要会思考,因为“教育不是教我们思考什么,而是要教我们怎样思考”。

思考的方式有哪些呢?可以从哲学、心理学等学科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思考。

具体而言,教育与此次疫情有没有关系?世界上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教育,也无法绕开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生命、呵护生命。疫情中我们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教育孩子,生命是至高无上、不可践踏的。

将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或者人生的绝境都不要忘记这个寒假,这段时光刻骨铭记,永远珍藏,这样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唯有对生命的理解才能帮助办好真正的教育。

如果做教育的人都没有真正弄清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根本没有方向的。当下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校长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校本表达,也可以基于上文提到的这一方向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