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本工程 > 读书学习 > 正文
读书学习(十九)

从教师走向管理岗位,你会遇上的陷阱有两个

屈腾龙

教而优则仕,很多学校都喜欢从教学表现优秀的教师中选拔中层干部。

这种约定俗成的做法自然是很有道理的,首先是他们已经在教学中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学校自然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发展机会,其次,这也是对他们成绩的一种认可,对其他老师起到激励和榜样的作用。

事实上,绝大多数优秀的中层干部甚至知名校长,都是从优秀的老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顺利转型为领导者。

但我们身边也不缺乏这样的例子——有些人教书是一把好手,但被提拔后却总是找不到感觉,始终无法完成从好教师到好领导(甚至好校长)的转型。

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可能。霍华德理论告诉我们,我们的人格分为企业型、艺术型、研究型等六种类型,每种类型适合的工作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的确有些老师天生善于教学,但做管理却力不从心。不过,这并不是主流。更多的可能是,很多老师缺乏角色转型的技巧,也没有得到合适的指导。

埃米妮亚·依贝拉(Herminia Ibarra)曾经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工作13年,现为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组织行为学教授,一直研究职业和领导力问题。她发现,上述现象不仅在教育界,在很多领域都普遍存在,很多人无法转型成为优秀的领导者,最常见的原因是掉进了两种陷阱。

能力陷阱

王老师是郑州市的名师,教而优则仕,之后提拔为副校长。刚当不久,他就要参加优质课比赛,因此他扎在教室里磨课,连着好几天没回办公室。某天,一位老教师想请假,却找不到他,留了张假条就走了。

后果是什么?整个上午,没人给那个班的学生上课。小王磨完课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办公室,这才看到假条。面对愤怒的学生和家长,他自己也非常委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

王老师遇到的,就是典型的“能力陷阱”——很多老师都非常乐意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这不仅给他们过去带来了肯定和荣誉,也成了他们快乐和自信的来源,不愿意或者没有时间去前瞻性思考,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于是,过去成就了自己的能力,最终变成了继续前进的陷阱。

掉进“能力陷阱”的老师,在我们身边非常常见。有些老师备课、讲课、教研的功夫经过多年的打磨已经纯熟,升任各级领导岗位后,满脑子琢磨的还是如何继续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甚至陶醉在“孤独求败”的良好感觉中,却忽视了自己的新角色承担的责任,比如给年轻老师提供入门、进阶等业务指导,嫁接各种资源,协调部门间的关系……

学会“由外而内”

有位校长发现学校教导处的刘主任落实工作总是不到位,便决定实地去考察一下。

结果,刚走到教导处门口,就听到刘主任在传达学校的决定。刘主任给老师们说:“老师们,又来检查了,假期也不让人消停,我也跟校长反映过,但校长说,任务第一,只要地球不爆炸,我们坚决不放假。听完,我感觉心里很不舒服……”

这位刘主任之所以工作无法让校长满意,根源在于他不自觉地还把自己看作是一名老师,没有角色意识和职责意识,自然在工作中缺乏执行力。

埃米妮亚多年研究优秀领导者的成长过程,发现一个人之所以能转型成为领导者,获得大家的认可,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先行动后思考”。

也就是说,TA会首先像一位领导者一样做事,比如不断提出新观点,在专业领域之外做出贡献,或者整合人力物力资源做成一件很有价值的事。这个时候,身边的同事就会觉得TA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并给与初步认同。而这种认同,会带来很好的正反馈,会让TA更加把自己看成是领导(也就是所谓的“领导者身份的内化”),更愿意抓住机会来展示自己的领导才能。如此,就会进行良性循环。

先像领导者一样做事,先行动起来,再像领导者一样思考,让外在改变引起内在改变,这就是埃米妮亚强调的成长为领导所需的“由外而内”的原则。多参与新项目和新活动,多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多尝试采用新办法做事,这些充满挑战的新经历以及它们带来的成就会改变那些一直限制自己的固有思维,并慢慢改变自己的做事方式。

作为对比,什么又是“由内而外”的原则呢?它更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认知、过去的经历和思考,希望通过对过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自省、提炼,以求找到通向未来的道路。如前所述,这种做法成功率不太高,自省大多时候只会让我们停留在过去,蒙蔽我们的双眼,使我们无法发现自己的领导潜能,毫无准备地去面对周边环境的根本变化,而且容易陷入能力陷阱。

重新定义你的工作

很多教育人会因为备课、上课、学生管理、应对上级检查……等各种工作而忙得昏天黑地,被不得不做的具体事务榨干了每一分钟,很少有时间去思考自己担负职务应有的责任和拓展可能。

“由外而内”的原则却告诉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更有策略的方法来做事,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工作,看看你的团队在整个年级或者整个学校中所处的位置,并相应地重新思考、定义自己的工作。

要成为一所学校里真正的管理者,你应该像领导者一样行事:

首先考虑把事情做对,其次才是把事情做好。

关注团队使命和利益,帮助团队成员成长,而不是个人成就和荣誉。

用有亲和力的交流影响人,而不是用职务和权力指使人。

不拘泥于现有流程和惯例,多关注趋势和变化,并作出预判和调整。

适当的时候,你可以做策略性的自我减负,多用些时间思考所负责团队在整个学校、年级中的角色、使命。

上海某小学的黄志杰老师被聘为学校的课程教学部副主任,从一线教师成为学校中层。“踏上管理岗位,我总是想着平稳过渡,安于现状,做一个‘太平官’,对于创新、改革总是畏首畏尾,怕出乱子。结果,恰恰是这种心态闹出了不少问题。”

“你知道一节好的体育课的标准是什么吗?”“如何才能凸显学校的科技特色呢?”……各种问题接踵而来,任务难布置,工作推不动,他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工作效果却不好,听到了很多质疑声,情绪非常低落。

好在校长非常有经验,弄清了事情的缘由,给他建议:“作为学校的中层,你面对的是全校的师生,务必要有更高的站位。你要把握管理的主线,梳理管理的脉络,要有在现状中发现问题的洞察力和改变现状的魄力,更要学会及时反思。”

仔细反思自己的工作,黄志杰老师发现,自己常会走两个极端,一个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个是做太平官。“我意识到,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层,就必须对自己所分管的条线工作进行‘顶层设计’,于是我设计了三个关键要素:标准、制度、流程。标准:认真学习和体会;制度:理清管理脉络;流程:提高管理成效。”

沿着这个思路,黄志杰老师很快在工作上得心应手起来,迅速成长会合格的中层。

人际关系陷阱

教师成长为管理者的路途上,不仅会遇到能力陷阱,还可能遇到人际关系陷阱。

进化心理学家发现,人类身上有种来自史前时代的原始本能——“自恋原则”,我们不经意就会被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吸引,在他们的想法还没有被证实之前,我们就会给他们肯定和帮助,从而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进一步发展。当我们受到威胁或者模棱两可时,“自恋”感愈发强烈,因为我们需要他们来寻求安全感并获得肯定。

我们不仅喜欢用“和我很像”这样的自恋原则来评价他人,还喜欢结交距离自己近的同事,往往喜欢与邻近办公室的同事建立联系,这被称为人际关系中的“懒惰原则”。

自恋和懒惰原则看起来无可厚非,但很容易把人局限在原来的小圈子、旧格局中,阻碍人形成开阔的视野,并紧跟时代发展的最新趋势。

一个过于狭窄的人际关系网络,往往有如下的不良效应,这就是人际关系陷阱——

物以类聚:你结识的人都和你很像

滞后:你的人脉资源停留在过去,并未面向未来

回音箱:认识的人往往都是一个学校的,大家彼此都认识,各种观点、兴趣日渐趋同

鸽笼限制:彼此没有神秘感,大家认为你不可能做成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在很多人的眼里,与实打实的业务能力相比,人际关系就不那么“硬核”,那些从人际关系获利的人甚至会被人轻视。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人际关系网络是种非常有价值的资源。越是优秀的领导者,越明白人际关系对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构建一个多元、广泛、动态以及跨领域的人际关系网络有着如下的重要意义——

感知发展趋势并寻找机会

与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和管理者建立联系

跨领域合作,创造更多价值

避免陷入低维的群体思维

产生创新性想法

获得晋升机会和工作机会

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需要构建三种类型的人际关系。

第一种是由朋友、家人等构成的个人关系网络;第二种是工作关系网络,包括你的下属、上级,学校其他部门和学校外的一些重要的人,如家长等。这两种是大家熟悉的人际关系类型,但优秀的领导者还需要建立第三种关系网络——战略关系网络。

它是指在你未来发展道路上可以帮助你的关系,可以让你获得所需的信息和资源。要建立战略关系网络,需要在学校外多花时间和精力,比如多参加教育之外的活动,认识更多拥有资源和信息的人。

江苏常州星河实验小学校长庄惠芬,就是个非常好的榜样。

她做教师时非常崇尚“专业主义”,觉得把自己的课上好、学生教好才是王道。那时的她,对那些特别会“来事”、总能左右逢源的人不太欣赏,认为“拉关系”不符合教育应有的纯粹,不是教育人该做的事。

1999年的秋天,她迎来了人生的最大转折点。当时,朱永新应邀给庄惠芬所在学校老师作《我的教育理想》的专题报告,坐在台下的庄惠芬,听完之后心情再也无法平静——自己做了7年教师,见识实在是太短浅了,连成长方向都没有看清!回家后,庄惠芬忍不住给朱永新先生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帮她推荐一位特级教师作师父,带着她成长。

没想到,一周后朱永新先生打来电话,说愿意亲自当她的老师。于是,二人正式结为师徒。每年,朱永新先生都会问庄惠芬这样几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想做怎样的教师?你最近看了哪些书?你最近在思考些什么?你的研究取得了怎样的进展?”原本不爱读书的庄惠芬,在老师的督促下,也爱上了阅读。

朱永新老师不仅自己亲自指导庄惠芬,还把自己的朋友、学生推荐给她担任导师,导师又推荐新的导师。

庄惠芬遇到问题经常向老师们请教和汇报。她记得多年前自己把一份课题研究报告的初稿发给导师朱小蔓老师的时候,心里忐忑不安,不知老师是否有时间看。没想到,朱小蔓给她的研究报告修改建议足足有一万字。同样,顾泠沅、刘坚、朱晓进、汪霞、杨九俊、成尚荣、陈如平等教授、专家,每次指导庄惠芬总是不遗余力、真心真诚。

正是拥有了这个战略性的人际关系网络,庄惠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路成长,把学校管理得风生水起,2009年就成为江苏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如今在省内甚至国内小有名气。

做成任何事情都需要好的方法论。从好教师到好领导,学会避开能力陷阱和人际关系陷阱,无疑是应该懂得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