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是以美国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种管理方法。它是指一套有系统、有计划并加以执行的目标管理制度,包括目标管理的规划和推动,目标的制定、沟通、追踪、修正、评估和目标绩效奖罚等内容,以一套科学的方法,来提高组织管理效率,确保自治的稳定运营。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之后,他又在此基础上完善发展了这一主张。他提到目标管理所带来的伟大变革在于:目标管理改变了过去上级监督、下属工作的传统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管理人员与员工共同协商具体的工作目标,事先设立绩效衡量标准,并且放手让员工去达成既定的目标。
近年来,目标管理不仅在工商管理企业界非常盛行,还相继被引入到各国的行政机构中。那么,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呢?是不是也可以考虑这样做?班主任的工作中有相当大的成分是管理,而班级的运作虽然不是公司运营,但是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
什么是组织?组织是指由人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之所以说班级是一种组织,是因为它符合组织应该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它由很多学生和教师组成(组织的概念规定必须是两个以上的人)。
第二,班级具有明确的目的,比如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取得什么样的成绩,等等。班级组织的目的以一个或若干个班级目标来表达。
第三,班级具有系统性结构。比如班主任、班委会、团支部、小组,等等。
既然班级是一种组织,有其明确的目标,那么,在班级里进行目标管理就非常有必要。
在进行目标管理之前,首先要确定目标,即明确前进的方向和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成功学博士拿破仑·希尔说过:“一个确定的目标是所有成就的起点。”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校领导渴望的成功是学校不断向前发展,学校的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包括升学率、荣誉和社会美誉度的不断提高;就班主任来说,则渴望班级的进步、学生的发展以及最终在自己的职业上得到自我实现。而目标无论是对企业整体还是个人,都是成功的前提。没有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令人丧失斗志,最终一事无成。
要想提高班级的实力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如果班级朝着确定的目标前进,其进步速度,要远远大于毫无目的、只是随便做做的做法,有目标的活动比漫无目的的活动更有效。
通常,目标具有隐蔽性,不容易被察觉,只有在班级发生方向性变化时才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比如组建了一个新班级、重新选科、班级完成了一个阶段的任务,要开始下一个阶段的学习,等等。
当班级工作重点、奋斗目标发生改变,工作内容自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个时候,就必须根据新内容的需要设定工作目标。
在第一个班选出60人,每人发一支粉笔,让他们在墙壁前横站一排,要求尽量往上跳,跳起来的同时伸手用粉笔在墙壁上画一个记号。于是学生按要求每人在所跳的极限出画一横线。
三天后,该60人再次来到原地排成一横排,测验者在每个人上次画的高度上加高一成,画一横线,进行同样的测验。测验者对学生们说:“我相信各位必然深藏潜力,深信可再跳高一些。现在各位努力向上跳的目标,是我所画横线处,今天的目标就是尽量碰到那根线。”于是,每个人都跃跃欲试。
第二班同样选出60人,也是指示依其能力跳高,并画记号。数日后,再次让他们跳高。但是并没有画那一条加高的横线,只是说:“请尽量跳高一点。”
由上表可以看出,当测试者给予学生具体的目标时,学生达到目标的比率明显较高;若测验者只是口头漫不经心地说:“尽量做吧”,则学生态度消极,缺乏目标,成绩自然不会理想。
实验结果显示,由于第二个班没有一个目标可依循,所以即使有10个人达到了预定目标,依然有70%(7人)无法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反之在第一组,由于已明确目标,所以,学生一旦达成此目标,即可产生满足感(25人中有24人)。
由此可见,明确的具体目标,对一个人潜能的激发影响是相当大的。
班级里任何一项管理制度的实施,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班级的整体实力。目标管理作为一项管理制度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实施目标管理,除了可以提高班级的实力外,还可以使学生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一个班级,如果每一年、每一学期都树立目标进行挑战,并顺利达成目标,那么一段时间后他们将会发现一个又一个令人喜悦的成果:秩序稳定、班风良好、人际关系和谐、学业进步、获得表彰……所有这些成果累积起来会使班级发生质的飞跃和蜕变。而作为实现这些成果的学生,他们也将分享这些胜利果实的喜悦,并产生因自己价值得到实现而带来的满足感,同时也会因自己的付出得到应得的奖励。
实施有效的目标管理所带来的各种成果,会使班级变得更加优秀。需要指出的是,目标管理达到理想状态的前提还应该包括班级必须尊重每一个人,让他们在自由的气氛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