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高中阶段 ,绝大部分同学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首先,你不必考虑"学什么”,课本就是要学的东西。
你也不必操心在什么地方跟谁学。学校、教室、课桌就是学习的战场。我们将自己封闭,远离火热的生活和社会,任眼界日趋狭窄,实践能力难以形成。
当然,也没有太大的空间让你去思考"怎么学"。自打背起书包上小学起,学习的程序就被固定下来。上课、听讲、回答问题、做作业、考试……知识发生的艰辛过程,科学探索的曲折经历原本已被教材浓缩为简洁的定义原理,再加上多年"应试经验"的提炼,全都变成了两点间的直线。我们几乎不能品尝探索和发现的快乐。
最终,你也没有权利决定"学到什么程度"。标准是统一的,考试的分数就是学习程度和水平的绝对代表,别人学习成绩的高低就是衡量自己的唯一参数。
这就是同学们目前学习方式。当然,并不是说接受式学习就没有其意义,而是我们需要有新的学习方式来完善补充。研究性学习对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机会。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什么”要由你自己选择,“怎么学”自己设计,“学到什么程度”自己作出预测和规定。
同学们可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
在开放的环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俗话说:"人生识字糊涂始",讲的就是越是有学问、有思想、有能力的人,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道理。在中外科学史上,流传着不少由于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别人不曾注意的细节、追问别人不曾怀疑的问题而引发有价值的科学发明的故事。
研究性学习要求同学们在信息的海洋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分析和重组信息,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意和创意。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而研究性学习为此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开展研究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要发扬团队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作为山西省新课改核心学校,研究性学习一直是我校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至今,已经有多个课题获得历届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为校增光,,不断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最后,希望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研究性学习成果在我校将层出不穷,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我校将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