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从教20年,我从激情型的教师逐渐转变为一个积淀型的教师,这得益于我校如春风般的课改的。课改让我校的高考成绩直线上升,课改让我们展现了个人魅力,课改让我们把教育看作事业,课改让我校成为名校。在这种喜悦中我也产生了几点认识,在这里和大家交流。
作为一名20年教龄的教师,在语文课改这片天地中,我曾经看到了与众不同的风景,而在看风景的同时,我也谨记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古训,没有忘记把别人先进的经验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但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知识的贫乏与浅薄。不断用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让自己不至于固步自封,尽力去追赶课改的脚步。然而,理论的学习并不能及时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有限的外出听课学习机会也不能解决太多的困惑,也是我的幸运,今年10月22日,我有幸被学校委派参加了为期12天的教育部培训计划——一线语文教师技能培训,在各位教授专家精彩的讲座中,我体会到了教师终身发展理念的真谛:精心做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明确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特色是成就名师的前提;智慧彰显了名师的潜质;课堂观察与分析的科学方法……聆听专家的讲座,豁然开朗,许多困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以前常常是兴之所至,教之所然,从未认真去深思过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这堂课中究竟学到些什么;也没认真去思虑过该如何去构建新型高效课堂。通过这次学习,我的感触非常大。但是,这样的学习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怎样更多地发挥学科带头的作用,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传递给更多的同事,所以,在学习中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怎样让更多的人走进这个平台?怎样让这样的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怎样保证优质教学的接力?我认为应该成了“教师成长办公室”,它是一个传递先进教学经验的纽带与桥梁。让青年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全才”和“专才”;具体工作内容是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开展“八个一”活动:工作室成员每学段读1本教育理论或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文章);每学段读1本文艺类的书,每学段写出1篇读书心得;每月至少写1篇随笔、杂感或文学作品;每月写1份规范教案,1份教学反思,每月至少制作1个课件;每月至少有1位学员自己选题上研究课、示范课或主持专题讲座。
在这种浓厚的研究氛围中,可以体验到了结伴研修的快乐,它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正如《礼记》所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小组合作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平台,如今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缺的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景,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怎样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我悟出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下面谈谈我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宁少勿滥,抓住契机。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精心安排,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适合的不安排,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另外要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
2、交给技巧,变换形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得到教师的指导,否则课上学生小组合作将得不到好效果。教师应该交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教师也可以学习美国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给每个小组成员一个职务如“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小组合作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是前后几个人组合,还可以按程度、性别组合等。但各种组合方式应当交替使用,使学生能不带情绪的随机组合。
3、研备合作,参与合作。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备好合作是提高小组学习效率的关键。教师在备课时应备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合作时机等。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把自己进化成新社会的新理念的倡导者,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人总是在反思中困惑,在困惑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课改是事业,意义在奉献;课改是科学,价值在求真;课改是艺术,生命在创造。”希望与课改一同成长的征程中,收获我我们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