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力量源泉,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以行促思,以思促化,从而引导学生修身立人,明礼诚信,厚仁笃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我校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其活动内容具体如下:
孝亲尊师是人伦之本、社会安定之本、经济繁荣之本。孝亲,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心是一切动物,天性的光明;孝心是宇宙人间,永恒的真理。尊师,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德昭昭恰如耿介拔俗,明月独举,高霞孤映;师恩惠惠,润物无声,虽然平凡,却应该得到社会的尊敬。
学习目标:《弟子规》是依据圣人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一部面向青少年教导人生真理、规范世俗行为的国学宝典,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承传下来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立德求学应有礼仪规范的集大成者,是校园文明礼仪、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绝好材料。
通过大力开展以学习践行以《弟子规》为重点的中华传统经典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基础文明和基础道德,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道德规范,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学生初步形成文明习惯,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成为具有一定修养的文明人。
下半期践行内容:学以致道,持之以恒——《学记》学习(初步)
学习目标:作为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的一部最早的经典教育学文献,《学记》蕴含了学以致道、循序渐进、一张一弛、及时着力、持之以恒和互助合作的学习思想。这些思想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揭示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学习《学记》的意义不止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还在于真正意识到了这些优秀学习思想的重大而深远的现代启迪意义:微观上,对个体而言,可以坚定学习信念,端正学习态度;中观上,对学校教育而言,可以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增益学生素质,造就和谐教育;宏观上,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可以孕育起纯朴雅致的向学、善学、乐学民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
大爱之心往往首先表现为尊重和宽容。所谓“送人玫瑰,手余留香”,在给别人以关爱和尊重的同时,自己也获得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尊重和宽容使人们变得更善良,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世界变得更美好,使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
上半期践行内容:宽以容人,厚可载物——《论语》学习(初步)
学习目标:孔子的思想及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论语》一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作品中的思想精髓莫过于“仁”“恕”之道。所谓“仁”,是谓“爱人”。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而“恕”,是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引导学生即使行有不得,也能够反求诸己。
下学期践行内容:君子之风,精典传承——古文精选(一)
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古圣先贤之所见、所闻、所想。在学习和践行中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含英咀华、沐仁浴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语言和精神世界变得敦厚、和谐,体现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学子应有的风范,重整理想、良知和秩序;在千古美文的熏陶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抵御不良、腐朽文化的侵蚀,在与世界交流的大潮中挺起我们民族丰姿独具的脊梁。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列子·冲虚经》
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勤劳俭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突出的传统美德。勤劳,是个人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立身修德最基础的要求,也是其他美德形成、完善的原动力。俭朴,即“俭能养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倡俭,贵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勤劳俭朴的生活作风,是锤炼人的意志的炉火,是磨砺人的节操的砥石,它促人自主、自信、自强不息。
上半期践行内容:礼义磨砺,贵乎品格——《孟子》学习(初步)
学习目标:《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孟子》,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书中关于“养吾浩然之气”,“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精神内涵;可以让学生懂得实现远大奋斗目标,要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坚韧之志。他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标准,也对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其“义利之辨”的思想,更是对实现我们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双赢”起到了良好的指示作用。
下半期践行内容:亲师信道,乐学会学——《学记》学习(初步)
学习目标:传统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其善于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善于启发学生甚至教师的性情与智慧。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因此应通过用辞让、忠信等礼义之道对之加以化解,使之向善。而荀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融合诸家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师道观,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劝学》对我们当前教育有着十分深刻的重要启示。它强调了“学不可以已”,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使学生爱学习;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习等一系列学习观念的方法。
“勤学好问”一词出自南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它而今是勤学好问,便谥之以文。”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应勤奋学习,不懂就问,善于学习。学问的范围很广,具有强烈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到勤奋。而“学问”重在“问”字,不懂就要问,就要请教他人。要做到“不耻下问”,无论别人的学识深与浅,都不应该把向他们请教的事当作耻辱,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有多问,才能获集更多的启示,从而整理出理想的精华,领悟其深刻的内涵与奥妙。
上半期践行内容: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大学》学习(初步)
学习目标:《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其核心思想是“三纲八目”。即为实现“修己安人”的目标,应通过“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三纲)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来获得。而通过对《大学》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直的品格,担当社会责任的志向,也可以从中学到为学之道,为学的目的以及人生态度。让当代中学生自发的承担责任,自觉的应用于生活,自悟自强,奋发上进。
下半期践行内容:敏而好学,知止而有定——古文精选(二)
学习目标: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刻苦的磨练,辛勤的劳动,是不会收获任何劳动的结晶的。而“君子学必好问”,是谓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通过学习和践行,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先贤在做学问之时勤学与好问的优良品质,对当前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意义。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于思,毁于随。——《韩愈·劝学解》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问说》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韩愈·师说》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是人生的第二身份证,是对当代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助推器。而人生在世,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追求做人与做事的统一。做人不做事,人就没有价值,做事不做人,事也不会做得有意义,做人做事,只有敢于“担当”,肩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才能使事情更有意义。正所谓,无论何时何地,担当责任,诚信做人,这才是当代中学生的做人根本!
上半期践行内容:品“中庸之道”,行正人生路——《中庸》学习(初步)
学习目标:《中庸》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一,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其主题思想是“无过无不及”。“无过”就是“处事”不超过具有相对性的特定事物所能容纳的起码分寸,不走极端;“无不及”就是决策、措施、手段及制度、法律等等解决特定问题的举措都符合“中道”的要求,不存在滞后或拖后腿的情况。它强调的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标准和原则。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下半期践行内容:当大任、笃诚信、行大道——古文精选(三)
学习目标:诚信无形,却可以经天纬地;诚信无色,却可以耀人眼目;诚信无味,却可以在上下五千年、纵横海内外散发出醇厚的芬芳。无形、无色、无味的诚信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古人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强调一个人在受过教育后,应该在社会上弘道,而“道”就是指一种责任、一种品德、一种理想和真善美。而中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通晓诚信与担当的重要性,从古人的人格智慧中塑造自身的人格特质。
自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论学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陶侃逸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过零丁洋》
成大事者皆有志,成大事者亦具恒。当我们身处囹圄时,我们应做理想与信念的自强者。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而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船帆;即使遇到险运,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即使遭遇不幸,亦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灵。化蛹成蝶,春蚕破茧,凤凰浴火。科学的理想信念是是我们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漫漫人生,惟有急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坚持理想信念,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的彼岸。
上半期践行内容:男儿皆弘毅,任重而道远——《四书》学习(精选)
学习目标:《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籍的合称。《大学》告诉我们修己安人之道,《论语》告诉我们仁恕之道,《孟子》告诉我们礼义之道,《中庸》告诉我们至诚至德之道。可以说,《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它首先肯定人人皆有求知能力,只须立志向学,通晓为人处事的道理,自然可以在社会安身,并且掌握人生方向,走上自我实现的坦途;然后说明真正的快乐是由内而发的,条件则是努力从事品德的培育;又再强调儒家的入世性格,即入世而不陷溺于世,并引申儒家对真善美这些价值的关怀与体认;最后昭示儒家的最高旨趣与理想。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体悟和传承儒家的思想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心与人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涯充满了深远的指导意义。
下半期践行内容:修身自强,信达天下——古文精选(四)
学习目标:信念,是道德产生的基础,是精神的寄托。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而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理想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它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没有理想和信念的人生,仿佛无生气的枯叶随秋风盘旋至泥土之中。对于当代的中学生,应坚定自己的信念,追逐自己真正的未来,总有一天拥有别人所无法企及的光芒。而这也是我们开展学习《古文精选》活动的要旨所在。
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而不逾其度。——《读通鉴论》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权修》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史记·报任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