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园丁之家 > 个人创作 > 正文
关于“问题课题化”的思考

刘云凤

    “问题课题化”的核心强调教学的“问题”研究,把“问题”教学作为一个切入点,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设计,使学生真正实现课堂的“生成”和“再现”,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学生作为“生本课改”的主体,更是要学会“问题学习”、“问题探究”,这样学习效率才会进一步提高。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身处学校课堂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从学生“问题”的角度实现“问题课题化”的有效性,下面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学生“个体”与“问题”呈现

    学校学生的学习由个体和小组合作完成。对于“个体”而言,我觉着学生首先要建立“个体”与“语文文本”之间的对话,从文本的细节入手,揣摩文本的文章脉络、思路、语言特色,再结合导学案的要求,学生自发针对文本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最后汇于老师。我们在授课时,以问题来带动文本的讲解。当然,学生的“问题”来源,并不仅仅是自主课上,在进行展示时,我们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容易较快进入激奋状态,心中有了急待解决的问题,求知欲也强,参与性也积极,常常会出现“千万次地问”。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称”。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意义并不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而是通过“互动”、“对话”,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去认识问题,认识事物,形成对问题、对知识的一种批判性思维和认知。

二、小组合作与“问题课题化”展示

    小组导师制是一种很好的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小组成员的相互探讨中,问题的生成往往是学生间“思维碰撞”和“头脑风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一样,思维的基点不同,往往会在问题的矛盾处产生新的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就“问题课题化”,待小组内部形成一个相对统一、明确的问题后,小组内的成员要有一个分工,按照“课题”研究的思路,就该“问题”的缘由、背景、内容及可能会衍生出的其他问题做一个较为详细的内容整合,在展示课时,正如论文“答辩”一般,将自己本小组的“问题”阐述出来,其他小组和老师可对其进行适当的评价和补充。此种共同合作式的分享,促成了学生知识的融合和对问题更好的理解。

    如果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能有教学的问题意识,那么我们就越来越接近教学的本质,学生的能力就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或许问题意识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或许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许的幼稚。然我们如同呵护幼苗般一样呵护学生敢问的意识幼苗,相信我们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的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实现效率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