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同课异构”在两年前,很想去听听,无奈在医院躺着。也常置换角色,把自己想象成某个地方的老师,把自己至身其中,模拟一些课堂教学情景,只是模仿下来似乎总也跳不出自己教学的风格。这次有幸亲身体会“同课异构”,内心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同一内容设计和讲解竟可以如此不同,做课教师的思想和见解及对内容设计角度都让我耳目一新。
做课的三位老师分别来自榆次一中、北京汇文中学、深圳育才中学,课题均为选修4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第1学时。
榆次一中的李老师:从复习原电池、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电解池,分析与原电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课堂上从探究石墨电极电解氯化铜实验中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该电解原理及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从中归纳出什么是电解池及电解池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并与原电池做了对比;突破另一难点时,老师设计两组实验,一组是电解氯化钠溶液,另一组是电解硫酸铜溶液,根据现象分析总结出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最后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用惰性电极电解熔融电解质的过程。
北京汇文中学索老师:从学生最常聊的微信话题入手,归纳出一条“汽车水燃料将全面替代汽油,成本接近于零”的微信,让学生分析该微信中设计到哪些化学物质?有哪些化学变化?你认为可能吗?用这种方式引出电解水。然后直接播放一段科学家戴维发现钾元素的实验视频(该实验中电解熔融碳酸钾),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并用实验台上仪器模拟做这个实验(实验台上准备的是碳酸钾溶液),电解相同溶质现象却不同即产物不同,让学生讨论认识并形成电解池相关概念,分析得出该实验其实是电解水,这让学生产生一种“哦,电解溶液原来就是电解水”的认知;接下来让学生探究电解氯化铜溶液,再次激起新的疑惑,都是水溶液,为什么有些是电解水有些就不是呢?这到底与什么有关呢?启发学生借助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总结出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接下来用总结出的知识预测电解氯化钠溶液的产物并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回扣“水燃料”的情景素材,指出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区别与联系。
深圳育才中学的尹老师:课前给学生录制10分钟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观看两遍,给出一份知识反馈单;课堂上直接抽两名学生上讲台画出自己设计的一组电解池装置图,要求注明电极名称、材料、电子流向、反应类型并写出电极反应式,其他同学交流设计成果,从学生设计出的例子中发现:大家在书写电极反应式时判断离子放电顺序方面遇到了困难。然后直奔难点提出三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并又画出一个以铜做电极的电解池,让学生思考并注意有什么不同,从中总结有无活性电极时放电顺序及书写电极反应式的注意事项,最后老师假装遇到了困难,向同学提出求助,让同学帮她想想办法:1、电解水时如何增加导电性?2、怎样设计家用消毒液装置器且能让氯气与氢氧化钠充分接触?3、再次回到开始时学生设计的例子上解决里面的漏洞。
李老师的课,引导、问题的设计以及学生的展示都恰到好处,熟悉中带着亲切,这种课堂形式和我们一样,而李老师为学生搭建的平台很到位,整节课中以实验探究贯穿全程,始终注重知识拓展及能力提升。
索老师的课注重的是化学思维的渗透,更注重电化学基础在教学中的实用价值,淡化概念,注重知识生成,以矛盾问题为驱动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电解池的概念,进一步探究离子放电规律,深化电解原理的本质内涵,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认识电解原理,为电解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索老师始终都在传授一种严谨的科研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并以此为新的研究点继续研究的观念,即在问题中生成新问题的思想一直在延续。
尹老师的课是一节翻转课堂的示范课。翻转课堂应该是一种颠覆传统教学认知过程的课堂,坐在课堂中,说不出来的感觉,似乎老师什么都没讲,但是任务也完成了,看学生课堂上的反应,应该也明白了,而且学生还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分析的条理清楚,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已经达到了本节教学目标的要求。
经过短短三节课的体验,我觉得翻转课堂更接近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常说上课内容能听懂,就是不会做题,其实也就是知识内化时出了断层,而翻转课堂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翻转课堂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最大化地开展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不断延长课堂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并通过课堂活动设计完成知识内化的最大化。学生听枯燥的理论感觉很乏味,而翻转课堂上主要是解决问题,一般解决问题更能给学生产生成就感的体验,学生兴致会更高,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