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园丁之家 > 个人创作 > 正文
对语文集体备课的浅反思

刘云凤

    参加工作两年多,经历过数次集体备课,深感在集体的力量中成长了许多。欣喜之余,对语文集体备课的反思也油然而生。我觉得:我们在积极做好集体备课的同时,还应该对语文文本的解读和教情学情的有效结合进行深入的反思。

(一)集体备课是否会滋生从教者不深入解读语文文本的惰性?

    刘易斯托马斯说,“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样”。语文文本解读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年轻老师而言。然而在一定的程度上,集体备课可能充当了辛苦的“直达车”,正如叶圣陶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书中说的,“有的老师热情有余,可是本钱不够,办法不多,对语文不能透彻理解,总希望求助于人,或是请一位高明的老师给讲讲,或是靠集体备课。这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功夫还在自己。只靠从别人那里拿来现成的,自己不下功夫或少下功夫,是不行的。”重新审视时下的集体备课,确实值得反思。

(二)集体备课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背离因材施教的原则。

    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而对于教育者来说,所谓的“思想”莫过于因材施教育人。然而在时下的诸多集体备课中,由于强调“课程精品”,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育人模式的相似性,这种反复强化的趋同运用到学生身上时,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此时的学生只不过是实现你模仿精品课程能力的工具而已。我们反复强调重视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殊不知当前的模式教学其实却削弱了这种培育目标。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因其庞大的知识体系,更是要强调教情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尤其是对于一些经典名著的解读,其内在的文化价值更是深邃、博大,即“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觉得“原则可以共同研究商量,然怎样适当地应用原则还是靠自己。根本之点还是透彻理解课文。正所谓,“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作为师者,我们还是应找到“教情”和“学情”的契合点,这才方为正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