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园丁之家 > 个人创作 > 正文
历史学案学习目标编写失当的分析及解决策略

 

    学案作为课堂模式改革的基础,在课堂改革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一份学案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目标的制定。但是,在历史学案编写过程中,往往对于学习目标重视程度不足,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动词应用适当

    表现一:动词行为主体错位,即教师习惯于把教的过程或教授的内容作为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当作教师或讲授的内容,而不是学生或学习结果。比如: “使学生树立……观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能力”,“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

    表现二:行为动词缺失,即只列出了教材的主题、原理或概念,看不出是教学目标,疑似教学重点或知识点,这样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学生学习后达到什么样的行为变化。

    表现三:行为动词不当,即要尽量避免用“懂得”、“提高”、“体会”、“领悟”等含义不容易确切把握的词,缺乏质与量的规定性,很难操作和测量。

    表现四:动词行为条件的缺失,即:影响完成规定学习行为所需要的条件(情境)缺乏明确的表述。行为条件,通俗的讲,就是“ 在什么条件下”,特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表现五:动词表现程度的疏漏。表现程度,又称学习水平,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通俗的表达为“能做到什么程度”。通常用百分比表达,一般从准确、速度、质量等方面来确定。比如:“至少写出800字的文章,答对90%”、“……至少正确回答其中90%的题目……”、“……没有错误地……”。

第二、目标编制要避免基本规范的缺位

学案中教学目标的编制要强调规范性,规范性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测量,有利于教学行为的落实。但是由于教师对目标编制缺乏必要的理论学习,通常出现以下几种不规范的表现:

表现之一:三维目标混淆。具体表现为教师在备课时,不重视三维目标的编制,不注意区分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尤其是容易将技能目标与方法目标相混淆。其后果是导致教学目标的课堂达成失去针对性,教学行为出现随意性。

表现之二:背离学科课标。具体表现为教师对课程目标认识不到位,过于强调知识的难度与深度,导致随意拔高和扩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与课标的基本要求相背离。其后果是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导致教学超纲、超标。

表现之三:目标层次不清。表现为对一些结果性目标的知识水平层次认识不清,理解不到位,确定知识水平的层次过于随意,教学要求变化过大。其后果是教师对知识要求过于随意,不同学校和班级知识目标的要求差异性过大,学生学习负担不均衡。

表现之四:目标三维不全。具体表现为知识目标要求不全,缺乏过程与方法目标,忽视了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内容的渗透,其后果是导致目标缺乏整体性。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学案编写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的解决方案,以求更好的为生本工程服务。

第一,提高语言的操作技能

举出一些能够应用的句式。一般有“……指出能……”、“……能区分出……”、“……能说出……”、“……能比较分析出……”等。

第二,明确目标编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学案编制时,通过对教学对象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着重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教学的起点要求是什么?教学的最终要求是什么?由起点到终点的差距是什么?要使学生由起点到终点,需要教什么?

以上这几个问题解决了,意味着学案中“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设计已初步完成。所以,为了提高学案中目标编制的科学性、可测性、导向性,目标编制应着力落实“五个进一步”,即:“进一步研读课标的内容标准,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明确课标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进一步研读课标的附录,明确标准中行为动词的界定,准确把握目标编制行为动词选择的科学性;进一步认识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的区别,避免三维目标分类的混淆;进一步研读教材,明确教材的内容要点与编写意图,为目标编制奠定知识基础。进一步加强目标分类理论的学习,明确目标编制中四个要素的科学选择与准确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