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园丁之家 > 个人创作 > 正文
注重知识的“四度” 打造高效政治课堂

注重知识的“四度” 打造高效政治课堂

------以《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为例

李鹏举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尽管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方法,但“不同”之中总会有“共性”。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试从政治教师上课的“共性”方法层面作些探讨。

一、拓深度,理清逻辑

要让学生真正掌握一个知识,就需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维度分析和解读,进而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生长”,而不是简单地从课本到脑袋的“搬家”。为此,我们在课堂传授知识时,一定要引领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例如,我们在讲授第三课第一框“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时,就要让学生不仅知道“影响消费水平有哪些主要因素”(是什么),还要清楚这些因素为什么会影响消费水平,更要明白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该采取何种措施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怎么做)。这样,我们从三个维度层层递进地去剖析和拓展知识,知识就一定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进而会“开花结果”。因此,我们在讲授知识尤其是重难点知识时,一定不要囿于对条条框框的死记硬背,让学生只知道概念、结论,不知道其真正的含义;一定要在知识的拓展、深化上花功夫,做到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1. 扩广度,构建体系

    零碎、碎片化的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死知识”,不容易为学生掌握,要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我们就必须在扩展知识的广度上下功夫。积极构建知识体系,不仅要构建单元之间的知识联系,还要构建单元内部框内以及框与框之间的联系。例如,我们在学习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时,针对其三个核心概念“商品”、“货币”、“纸币”,首先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即“购买商品需要支付一定量的货币,而纸币又是货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理,我们在学习完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时,也要善于和第一框内的知识联系,构建框与框之间的知识体系,即货币的发展在国内市场上主要体现就是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而在国际市场上主要表现就是“外汇”。这样,第一课内的主干知识就按以上的内在逻辑体系化了。在新课程下新教材强调生活逻辑而淡化理论逻辑的背景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2. 求温度,联系生活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过:“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我是指要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那才是我们的生活。”为此,我们在讲授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时,一定要搜集列举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例子,让学生在分析例子中深刻理解知识。例如,我们在讲解第二课第一框“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的“供求影响价格”时,就可以与中秋节的月饼销售以及国庆节各大超市商品的打折促销相联系,就显示出了知识的生命力;讲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的知识,一旦与即将到来的“双十一”光棍购物狂欢节相挂钩,便不显空洞与枯燥。因此,我们要努力把看上去冷冰冰的知识与火热的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用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这样,知识无疑就有了温度。

  3. 重高度,把握本质

    在政治课的学习中,有不少人把记背和练习作为主要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像学习语文,完全忽视了政治学科的本质,肯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为此,我们在引领学生学习知识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的字面掌握上,更要及时分析相关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让学生树立学科思想。例如,在讲解第二课第一框“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分析“供求影响价格”和“价值决定价格”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搞清楚该知识的“为什么”和“怎么样”,还要知道这是一种经济现象,更要明白这种经济现象背后隐藏着价值规律,而其正好是价值规律的体现。还有,我们在学习“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时,就可以得出“价格影响供求”的结论,进而总结出“价格和供求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一规律。因此,我们在学习经济生活时,不仅要善于观察经济现象,主动参与经济活动,更要通过积极思考发现其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这样,知识自然就有了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