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地理复习效率
党淑青
地理学科知识较为庞杂,学生常易出现基础知识不扎实、逻辑体系梳理不到位等问题。此时,就需要通过完满的结构将获得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而构建知识思维导图则是有效的解决办法。
思维导图是运用文字、图像把一个主题的各级要素的相互关系表现出来并激发大脑潜能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主动构建思维导图一方面可以重新梳理、强化所学;另一方面通过主动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梳理课本内在逻辑,有效理清知识体系,对知识的把握也更为宏观;此外,不断完善知识网络,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归纳演绎能力。
现阶段,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引入课堂中,增加使用频率,引导学生根据某一主题或课本内容来合作完成导图的构建,不断启发学生思维,查缺补漏;学生在课后继续延伸与完善,形成个性化的思维导图;教师对完善后的思维导图进行专业修改,也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分享,彼此修改。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时,可以有所侧重。高年级的学生地理知识体系比较完善,可以根据某个主题制作导图。以“湿地”为例,构建出湿地形成原因的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延伸思维链条,将湿地的生态功能纳入其中,对这一主题的理解更为全面深刻(如图1所示)。
而低年级的学生虽已初步具备了对地理事项进行分析的能力,但逻辑体系尚未形成,可以按照课本的逻辑框架对内容进行梳理。以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选择为例,根据课本的框架梳理出“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地域的形成”“混合农业的形成”三个板块,再对每个板块进行细化,如“混合农业的形成”可以细化为“定义及分布”“主要产品”“区位条件”“生产特征”,将课堂中的主要知识点添加到导图中,使得知识结构完整且可视,方便复习(如图2所示)。
思维导图构建过程能体现地理综合思维的形成过程,作为地理教学的一种载体,可以用于日常课堂教学、复习、答题和解题的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服务于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进,学习动力得到增强,地理综合能力最终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