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文化教育不可或缺
秦曙清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统称。而文化教育是通过对文化方面的专门教育,让人们从小开始学习并把这种文化、风俗、思想等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的一种社会现象。
语文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它不仅肩负着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责任,更承担着文化教育、审美教育的重任。可是我们语文教育的实际操作中,对前一种功能有些过于看重,大多满足于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写作技巧、答题思路、得分采点,学生们只知道低头学习,却不知道这些知识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功利化的语文教育,让语文的文化性缺失很多。
事实是,我们必须重视语文的文化教育,因为学生需要这种教育。小说阅读《英雄》有一道题是这样设问的:作者刻画这样一个英雄的意图是什么?有些学生的答案呈现出套路化,没有贴近题目本身,脱离了文本内容;有些同学表现出对文本的不理解,有老师说学生阅历浅,学生不敏感,这个话语的背后其实反映出学生文化教育的缺失。我给学生讲了电影《芳华》中的刘峰的故事,跟学生一起交流了战斗英雄张富清的事迹,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不再把重点仅放在主人公的平凡上。这篇小说既歌颂了英雄的平凡与伟大,也展现了英雄现实生活的沉重。作者这样写引发读者对英雄现实境遇的思考,也让学生思考人们该如何对待英雄,这就更增加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如果没有这些思考与认知,学生的阅读之路就会磕磕绊绊。《牛殇》是关于扶贫素材的小说,《橘红色瓦云漫天的夜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的作品,对于这些现实题材作品中的题目学生答题不准确的一个原因是理解不到位。其实,不止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诗歌、文言文更是注重对文化内容的考查。
重视文化教育更是课改的需要。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高考试题严格遵循“一点四面”的原则,以此实现高考语文的育人导向。现在好多模拟题在试题的选材上倾向于几大主题的选择,加强对学生认知的考查。这样不仅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考题不仅在阅读题上呈现出这样的导向,在作文题上更是加大力度。使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 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心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蕴含的实际问题,体会课堂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不得不说,好的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教学文本的认知,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人文素养。
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去做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坚持阅读经典,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东西。传统文化是文化教育的核心部分。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书籍,学习经典中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沉淀自己的梦想。学生的生活不能光有知识,还得有诗和远方。
二、收看《新闻周刊》等优秀电视节目,阅读《中国青年报》等报纸,开拓视野。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全角度、多方位地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把握发展潮流。同时,多开展实践活动,定期开展诵读、赏析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三、坚持写读后感,提升阅读效果的重要途径在于思考。让学生把自己思考的成果记录下来,写心得,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扎根发芽。
总之,要让我们的学生享受有文化的教育,多享受文化大餐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