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举
提高高中政治课课堂效率,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方法”问题。本文结合自己5月10日的思政研讨课,从政治教师上课的“共性”方法作些探讨。
一、扩展深度,理清逻辑思维
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就需要教师从“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三个维度去帮助他们分析和解读,进而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生长”,而不是简单地从课本到脑袋的“搬移”。例如,我们在讲授《政治与法治》第六课第一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就要让学生不仅要知道其“含义、基本内容和特点”(是什么),还要清楚为什么要坚持和实施此制度(原因、地位和作用),更要明白采取何种措施来坚持和完善(怎么做)。这样,我们从三个维度层层递进地去剖析和拓展,知识就一定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进而会”开花结果”。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讲授知识尤其是重难点知识时,一定要在知识的扩展、深化上花功夫,做到既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二、拓宽广度,构建知识体系
碎片化的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死知识”,是不容易为学生所掌握的,而要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让学生真正掌握,我们就必须在拓宽知识的广度上下功夫,积极构建知识体系,不仅要构建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知识联系,还要构建单元内部框内以及框与框之间的知识联系。例如,我们在学习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针对其所属的3个系列问题“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及表现”、“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首先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即“我国民族格局多元一体的特点的表现之一就是‘命运共同体’,而‘命运共同体’的集中表现就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其贡献之一“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就可以导出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这样,第一个目所属的3个系列问题以及其答案的内在逻辑就体系化、结构化了。
三、追求温度,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纯粹的死的知识是不可能在学生头脑中生根、生长的。为此,我们在讲授理论性较强的重难点知识时,一定要搜集列举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例子,让学生在例子中由浅入深地理解知识。例如,我们在讲解“民族方针”的“民族平等”时,就可以与我国各大学专门设置伊斯兰教清真餐厅和第五套人民币背后的五种民族文字以及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相联系,这样的例子就显示出了知识的生命力;在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即民族自治地方”的知识时,又联系我市尧都区东关社区居住的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便避免了空洞与枯燥。因此,我们要努力把看上去冷冰冰的知识与火热的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知识产生温度。
四、注重高度,把握本质规律
在政治课的学习中,有不少人把记背和练习作为掌握知识的主要手段。笔者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科的本质,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为此,我们在引领学生学习政治知识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的字面意思掌握上,更要及时分析相关政治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例如,在讲解“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教材上的“三种措施”具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明白每种具体措施所蕴含的本质和规律:第一条措施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其本质就是坚持人民民主;第二条措施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和境内外的敌对势力,其本质就是坚持对敌人实行专政;第三条措施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本质就是坚持民主和专政的统一。因此,我们在学习政治时,不仅要善于观察其相关的现象,更要通过现象积极思考发现其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这样,知识自然就有了高度。